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力争2027年海洋生产总值达778亿元
布局“九大航道”,即墨加速驶向“深蓝”
到2027年,全区涉海规上企业超过255家,涉海高新技术企业超过90家,海洋生产总值达到778亿元,年均增速7%左右……
如火盛夏,热潮涌动。日前,《青岛市即墨区以科技创新引领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培育打造海洋新质生产力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发布,清晰描绘出即墨区未来三年海洋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
海洋是青岛的鲜明特色,也是即墨的特色资源禀赋。2024年,即墨区实现海洋生产总值635亿元、增长7.4%,现代海洋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跃升。“2025年,即墨区将坚持把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加快打造全国领先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即墨区委书记韩世军受访时表示。
招商工业青岛船厂打造全国领先的主力商船建造基地。《方案》提出,即墨区将把海洋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以产业需求牵引技术突破,以颠覆性、前沿性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持续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速构建“4+3+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其中,“4”是指海洋装备、海洋新能源、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海洋新材料4个新兴产业,“3”是指海洋渔业、海洋旅游、海洋交通运输3个传统产业,“2”是指深海开发、海洋信息2个未来产业。
四大新兴产业强势崛起
风起鳌山湾。以“海”为笔,即墨正在蔚蓝版图上勾勒高质量发展的新画卷。
位于女岛片区的海上光伏设施组装现场一片繁忙景象,随着吊车“手臂”不停地舞动,一块块光伏板被组装到钢平台上;此刻,位于鳌山湾的海上施工现场同样繁忙,在大型机械作业下,一块块钢平台被固定在海面上……作为我国首个渔业融合发展海上桩基固定式光伏项目,即墨海上光伏项目规划建设115万千瓦桩基式光伏发电项目,并引进光伏组件、系统集成等新能源产业链项目。目前,该项目一期首批已并网发电,年底一期全容量投产后,每年可发绿电约10.7亿度,节约标准煤约32.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87.1万吨。
“双碳”背景下,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能源市场之一。在即墨构建的“4+3+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中,海洋新能源被列为四大新兴产业之一。根据《方案》,即墨围绕海洋新能源产业,将抢抓海上风电蓬勃发展新机遇,全力支持央企、国企参与海上风电场开发,争取华能、华电等百亿级海上风电项目落地开工,提高海上风电产业集聚度。
海洋装备产业也是即墨“4+3+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重点发力的四大新兴产业之一。招商工业青岛船厂作为即墨海洋装备产业的“明星”项目,当前正全面发力,多点开花。不久前,82000DWT系列散货船首制船“SEA LYRA”轮从这里驶出,驶向挪威海域。这是招商工业并购重组青岛船厂后的首艘主流商船,它标志着这座拥有76年历史的老船厂重焕生机。未来,这里将成为全国领先的主力商船建造基地,布局集装箱船、散货船、油船三大主力船型,加速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锚定海洋装备产业,即墨将培育传统装备制造新优势,鼓励船舶制造企业攻坚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研发建造,打造全国领先的海洋装备制造及修理改装基地;激发新兴海洋装备制造新活力,依托科研创新载体平台、领军企业等,开展智能水下机器人、水下无人潜航器、波浪滑翔机等产品研发制造及深远海探测、海洋观测装备领域关键产品和技术攻关。
洞察产业先机,加快聚力攻坚。即墨还将发力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海洋新材料产业两个新兴产业“航道”。在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方面,培育孵化一批创新项目,推动海洋褐藻新产品开发项目开工建设,大医精诚仿制药获批上市,百洋制药三期竣工投用。在海洋新材料产业方面,加快推进青岛蓝谷膜天科技产业园、千里新材高性能氮化硅制品总部基地、云路高端软磁材料生产线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新能源高性能材料特色产业链。
不管是老船厂的焕新蝶变,还是海洋新能源的异军突起,都离不开科技支撑。今后,即墨将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以涉海重点项目为抓手,推进海洋新能源、海洋装备、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海洋新材料四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
传统与未来“航道”并重发力
即墨要发展海洋经济,新兴产业固然重要,但传统产业更不能丢。
在即墨海洋产业规划路线图中,其要用好海洋旅游、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3大传统优势产业的资源禀赋,推动产业持续向新。
日前,蓝谷核心区桩机轰鸣,全国唯一国家级水下考古博物馆正推进基坑支护工程。这座博物馆集收藏、研究、保护、展示、教育、交流于一体。项目建成后,将有效集聚全国海洋考古资源,全国大量的珍稀出水文物将在该馆内永久展出。依托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这里还将设置国家考古研究中心展区、水下考古修复展区、水下考古巡展展区、青岛海洋考古展区四大展区,有效填补国家级水下遗产展示平台空白。该项目的建设,不仅为即墨传统海洋旅游产业注入新活力,也将为青岛打造国际海洋文化名城建设培育新内核。
聚焦海洋旅游产业,即墨全力推动海洋旅游资源有效整合,加快推动小管岛码头建设,优化旅游码头布局,打造串联海岸、海湾、海岛和沿海主要景点的“一程多站”式海上旅游线路;加快海洋旅游项目开发,大力发展帆船、冲浪等海上休闲旅游业态,建设高品质海洋旅游度假区。围绕海洋渔业,即墨将提升水产种业研发和产业化能力,加快蓝色种业产业园建设。围绕海洋交通运输业,即墨将强化港口枢纽功能,推动女岛港两个5000吨泊位通过省级预验收,建设口岸综合配套运输体系;整合海铁联运资源,积极融入建设沿黄陆海大通道,释放北方生活消费品(青岛)分拨中心等冷链仓储资源优势。
发展海洋经济,还需“新”来破局。即墨也正瞄准深海开发、海洋信息两个未来产业新赛道持续发力。其中,围绕深海开发产业,即墨要发挥深海重大平台支撑作用,依托国家深海基地等重大载体,争取国家、省、市在即墨布局深海重大战略技术项目,构建深海开发技术装备研发体系。今年4月,在印度洋海面上,“蛟龙”号搭载潜航员和科学家完成了载人深潜共享航次首潜,这也是“蛟龙”号首次执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享航次。事实上,“蛟龙”号是即墨、蓝谷积极参与深海探索的智慧结晶。
为“九大航道”提供周到护航
“比风景更吸引人的是营商环境”。
好的营商环境犹如阳光和雨露。近年来,即墨区创新打造“i企”海洋会客厅服务品牌,依托海洋服务业重点项目、现代海洋英才、高成长性涉海企业等奖补政策,聚力营造更有温度的“蓝色”营商环境,为即墨打造“4+3+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护航。
就在前不久,山东省海洋局发布《关于2025年第一批山东省海洋服务业重点项目拟支持名单的公示》,即墨区共有青岛国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青岛海洋科技中心等3家单位入选,上述单位根据各自重点项目情况有望获得最高500万元的项目补助金额。
成果的取得,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周到服务。“此次申报,在企业自主申报的同时,我们将‘政策找人’落到实处,对照海洋重点项目清单、海洋服务业企业名单开展全面摸排,动员符合条件的19个项目申报。”即墨区海洋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申报过程中主动上门走访意向申报单位,逐条分析申报材料,提高申报质量。在青岛市推荐的项目中,即墨区有10个项目入选。
便民服务暖心、利企服务精准、政务服务高效……下一步,即墨区将把服务涉海企业、优化营商环境摆在更突出位置,在政策扶持、人才引育、项目支撑、环境提升等方面强化保障——
推动校地耦合发展, 加大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交流合作,强化青年人才储备。鼓励推荐高层次人才申报蓝色人才专项、青岛市现代海洋英才等政策,为海洋高端人才提供更优创业环境。
锚定“4+3+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积极开展科技招商、平台招商、基金招商、以商招商等活动,策划、对接、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力强的强链、延链、补链项目。
鼓励海洋重点企业开展品牌建设行动,培育一批产业精品品牌,打造国际国内知名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
……
以创新驱动为帆,以转型升级为舵,在波澜壮阔的大海上,即墨这艘“产业巨轮”正沿着“九大航道”全速前进,劈波斩浪、勇立潮头,加速从“蔚蓝”驶向“深蓝”,奋力谱写新时代海洋经济发展新篇章。(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涛 通讯员 孙静秋)
青岛日报2025年8月3日1版责任编辑:孙源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