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是画乡
创始人
2025-08-03 05:52:09
0

如黛群山纵横交错,八百里瓯江奔流不息。在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瓯江和松阴溪的交汇处,坐落着一处古堰画乡。在“瓯江山水诗路”上,画板一立,就是风景;画笔一动,就是生计。

如今,古堰画乡已开发成为旅游度假区,以极具特色的艺术创作带动乡村旅游、油画和茶叶三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被当地形象地称为“一艺兴三业”。这里正以文化为引擎、创作为驱动、艺术为媒介,重新定义乡土资源的价值。

画乡入画

清晨6点,瓯江江面薄雾如纱,古堰画乡的码头上,晨曦微露,身背画夹的学生来到江畔,或凝神远眺或低头涂抹。画笔与画板的沙沙声,成为古镇的动人晨曲。年过六旬的农民画家雷春英,也习惯性地带上小马扎,寻一处熟悉角落坐下,笑称自己是“江边的守望者”。

雷春英说,古堰画乡中的古堰,指的是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的通济堰,坐落于莲都区碧湖镇,承载着人水和谐智慧与莲都大港头老街的商贸记忆;画乡则指的是与古堰隔溪相望的莲都区大港头镇,一幅幅“丽水巴比松”油画串联起前世今生,见证着山乡巨变。

“19世纪的法国枫丹白露森林旁的巴比松小镇上,有一群风景画家崇尚回归自然、热爱描绘田园风光,催生了闻名于世的‘巴比松画派’。”“丽水巴比松”画派的领路人、浙江省油画家协会副主席詹维克说,20世纪80年代,浙江丽水一群本土油画家,专注于表现家乡风土人情,形成了独特的“丽水巴比松”文化,成为中国油画界的一股新生力量。

如今,古堰画乡通过“艺术+产业”模式推动特色产业总产出近17亿元,成为全国知名的“油画之乡”。其中,九九行画“共富工坊”是当地油画艺术产业化的典型代表。

走进工作室,画师们专注临摹或创作,行画生产流水线高效运转。“我们有职业画师20余人,人均月收入可达1万元至2万元。”九九行画“共富工坊”负责人陈瑶平看好画乡的艺术底蕴与商业化前景,毅然决定在此创业。经过多年发展,该“共富工坊”的手绘油画畅销7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额达1000余万元。同时,还帮助周边20余户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

“小镇上,村民是艺术家,艺术家也是村民。”作为古堰画乡艺术振兴的亲历者和推动者,莲都区文联副主席、本土画家雷建华认为,古堰画乡“一艺兴三业”的发展模式把生态环境蕴含的价值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是“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创新实践。

种子发芽

今年端午假期首日,古堰画乡迎来了一场“粽夏民乐会”,古筝、琵琶等乐器合奏出的悠扬旋律随风飘荡,游客手握相机不停打卡拍照。艺术点亮了乡村,创作带来的“流量”点燃了乡村游热情。

谁曾想,如今美如画的古堰画乡,20年前却是一个“脏乱穷”的无名小渔村,当地人投身木材加工产业,粗放型的快速发展造成了污染,生态失衡与经济发展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生态修复、风貌提升、景观再造……2003年,浙江实施“千万工程”,当地不断挖掘村庄的视觉美学价值,形成了瓯江12公里滨水景观带,吸引20余支摄影团队驻点创作,孕育出独具特色的“艺术经济”。

此后的十几年,从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到“腾笼换鸟”整治木制品厂,腾出土地22.52万平方米。以“美丽”为资源,古堰画乡形成了从油画产业、文创市场、摄影写生到展览展示、教育研学、艺术交易的全链条产业集群。

“1995年,我用积蓄开办了饭店;1998年,将饭店扩建为写生基地;2000年,创立了当时全国首个专业写生中心——‘在水一方写生创作中心’,与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近300家高等院校、艺术团体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年接待画家和师生超过15万人次。”在水一方写生基地负责人徐萍见证并推动着古堰画乡的发展进程。如今,她的创作中心已升级为在水一方艺术街区,投资近10亿元,建筑面积约9.83万平方米,定位“国际化艺术旅居街区”,吸引着越来越多世界各地艺术家到画乡栖息。“古堰画乡像一个天然画室,绿水青山入画来是对画乡多年发展最好的诠释。”徐萍说。

“艺术之于大港头,不只停留在固定空间,更渗透街头巷尾的每个角落。小镇的美感不止于艺术,更融入生活烟火气。”大港头镇党委书记叶予序说,今年年初,大港头艺术菜场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这座融合艺术感与烟火气的文旅新地标,将成为画乡的又一网红打卡点,让游客们在逛菜场的同时也能拍出艺术大片。

此外,在打造全国性艺术平台之路上,古堰画乡也实现了新突破。2020年,丽水市莲都区和中国美术家协会达成“十年之约”——将连续开展5届“古堰画乡全国风景油画双年展”,为全国各地画家提供油画创作、交流、交易的优质平台,将各地画家对风景油画的独特见解融入古堰画乡油画发展脉络,促进油画创作传承与发展。

“艺术让乡村‘燃起来’,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希望之火。在保留自然之美、烟火之气的同时,大港头镇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文化魅力和经济活力。”叶予序不禁感慨。

产业生花

走进丽水市区“又见末芽”抹茶主题馆,店员们正精心调制新品,翠绿的抹茶粉被轻巧舀起。与此同时,30公里外的大港头镇利山村,又见末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曹晖正紧盯着国内首条日本碾茶生产线的温度传感器,精准控制蒸青工艺温度,为后续抹茶生产奠定高品质基础。

在古堰画乡文旅品牌带动下,丽水市莲都区首个农文旅融合的茶产业综合体——总投资1.05亿元的“又见末芽”新型茶叶综合体也在加紧建设中,项目将分两期打造“种植—加工—观光”全链条,让游客体验“从茶园到茶杯”的旅程,丰富当地文旅产品矩阵。今年1月,“又见末芽”迈出了出海第一步——泰国曼谷又见末芽正式开业,莲都茶香飘向海外。

“大港头的区位优越,营商环境优渥,政府支持,是吸引投资的关键。”“又见末芽”抹茶主题馆、又见末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涂勇妙说,未来超150吨高端碾茶供应海内外,产值可达3000余万元,茶文旅板块预计年引流60万人次,实现“绿叶”变“金叶”。

艺术为茶山注入的不仅是美感,更是产业形态的重塑。石侯村千亩数字化生态茶园保障源头品质,利山村引进智能化碾茶生产线,北埠村打造茶产业综合体和研学工坊为游客提供沉浸式体验……大港头镇构建的种产销研学展产业链,使得该镇区茶产业年综合产值突破3亿元,催生200名新型职业茶农,带动6个村集体年增收超100万元。

当大港头镇大港头村因油画产业声名鹊起时,周边的河边、利山、石侯、北埠、南山5个村也开始“摩拳擦掌”,利用荷花、古村落等资源开启了“组团”发展之路。

利山村将百亩莲花田升级为文化体验基地,延伸莲叶包粽子、莲蓬做手工、莲藕制粉条等体验内容;河边村把“船帮宴”搬进精品民宿,配套接待实现产业发展和村民增收,游客在这里逗留时长从原来的平均2小时延长到平均3.5小时,人均消费涨了3倍。

“如今,以大港头镇大港头村为核心的6个村,仿佛6支颜色各异的画笔,在瓯江之畔共同绘就了一幅山区村组团共富的新画卷。”在叶予序看来,艺术并非只是悬浮于乡土之上的点缀,还是能够深深扎根、撬动多维振兴的支点。

画入画乡,画乡入画。画笔点染乡村游活力,“艺术”将瓯江边的各色要素组合成一幅完整图画,画里有乡间的幸福,画外有产业的兴旺。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全线大跌!超11万人爆仓!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导读】加密货币...
山东今年高考录取逾84万人   截至8月2日,山东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集中录取工作已结束。今天(2日),山东省2025年普通高...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数千户断电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数千户断电#】#澳大利亚恶劣天气持续#据央视,总台记者当地时间8月4日获悉,...
牛弹琴:不简单,印度开始反击了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不简单,印度开始反击了。这又让特朗普闹了一个大花脸。前一天特朗普还宣称,在他的强...
官方通报民警上门要求李某某删除... 转自:北京头条 #女司机亮证为了吓唬李某某#【官方通报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