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听”才能“会说”——高质量语言康复助力听障儿童健康成长
创始人
2025-08-03 05:42:27
0

  作者:娜仁图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语言科学交叉研究中心特任副研究员)

  人类是通过听觉感知声音,并在后天习得语言的。听觉不仅是我们从外界获得信息的渠道,还是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人能不能有正常的语言表达能力,几乎完全取决于能不能听到声音、听到别人说话,“能听”才能“会说”。因此,听障儿童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听”的问题,二是“说”的问题。要让听障儿童听到语声、理解语义、正常交流,不断向健听儿童发展,首要举措就是通过听力干预重建听觉能力;而后还需针对听障儿童的言语功能障碍进行言语教育和矫治。前者是获取听觉能力,是语言康复的前置条件,解决“能听”的问题;后者则是为了解决“会说”的问题。先要“能听”,才能通过语言康复训练“会说”。

  听力障碍

  对语言发育影响极大

  听力障碍不仅影响听觉感知各种声音,还会对个体的语言沟通、认知发展、社会交流及身心健康等产生负面影响。根据发生部位,听力障碍可分为传导性、感音神经性、混合性及中枢性听力损失。无论是何种原因所致的听觉输入不足,早期都可能引发儿童语言发育障碍,成年后则可能因语言交流受限而产生社交和心理问题。

  听力损失对语言发育和语言能力的维持影响极大。由于听觉和语言中枢发育存在关键期,当听力障碍发生在婴幼儿时期,如果没有正常的听觉输入,错过了关键期就意味着无法获得完整的语言能力,并导致言语发育障碍。临床研究表明,语言发育障碍的神经机制复杂,但听力剥夺(如先天性耳聋)被认为是导致语言发育障碍的最重要的原因。

  听觉反馈对于言语发育也极为重要。听觉反馈系统不仅会在说话时对言语功能进行在线控制,而且在对言语发声和感知的长期校准中也会起到重要作用。通常,健听儿童能够运用听觉反馈来矫正发音、体会言语、感受声音等而有正常表情,并先学会复诵,然后逐渐学会说话。言语形成过程中,听力是必要条件。听障群体一般会出现“十聋九哑”现象,这是因为听力消失导致语言的听觉反馈能力缺失,一段时间后就会影响到语言发声能力,并导致无法学习说话。除听觉系统必须正常外,中枢神经系统、发音器官的完整性与智力、情感等因素都会对儿童语言发育和语言能力产生影响。

  科技助残是帮助听障儿童正常生活、学习的重要手段。助听器、人工耳蜗等助听设备,为最大可能获得声音刺激、康复听力创造了条件。尤其是人工耳蜗作为其中一项关键性科技成果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重度或极重度听力损失的儿童来说,传统助听设备往往无法满足听觉需求,而植入人工耳蜗则可以通过直接刺激听神经,将声音转化为电信号传入大脑,进而使他们能够重新感知声音。

  语言康复越早越好

  语言康复是听障儿童融入健听社会的关键环节。能听到,并不意味着就会说。从“能听”到“会说”,“会说”到什么程度,语言康复至关重要。也就是说,重建听力是听障儿童的第一位康复需求,语言康复是第二位需求,且有时间上的紧迫性。及时进行听觉干预和语言康复训练与教育极为必要,且越早干预越好。临床数据表明:听障儿童如果能在6岁前接受有效治疗与语言康复训练,紧紧抓住语言发育的关键期,80%都将获得与听力健全儿童接近的语言能力。如果错过最佳干预期,越往后就越难帮助他们获得和健听儿童一样的感官功能了,每延缓一年,语言康复率和效果就会越低。

  国内外听障儿童听力语言康复效果的评估工具和方法主要包括调查问卷和语言分辨能力测试。例如,听觉行为分级问卷(CAP)、言语可懂度分级问卷(SIR)、婴幼儿听觉意义整合能力量表(MAIS)、林氏六音测试、汉语普通话“心爱飞扬”系列言语测试、学前儿童语言障碍评量表、语言发育迟缓评价法(S-S)等。听力干预和语言康复的效果需要定期测试、评估,并根据结果随时调整助听器或人工耳蜗提供的有效范围内的声音;语言康复训练也应随着听障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随时调整方法和目标。

  当前,我国已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0~6岁听障儿童的康复覆盖率,有相当比例的听障儿童进入普通幼儿园和学校接受教育。相关研究和调查表明:很多听障儿童(0~17岁)虽然“能听会说”,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听力和语言障碍,如在集体或噪声环境下听不清、听不懂,语言应用能力不佳等。2022年的一项调查显示,7~17岁经过康复训练进入到普通学校的听障儿童,在集体课/网课/小组讨论时的聆听满意度不足30%。因此,亟待进一步提高语言康复质量,在保障听障儿童“听得见”“有学上”的同时,努力让他们“听得更清”“学得更好”。

  听障儿童语言康复训练主要在专业康复机构进行,但家庭是延伸和强化语言康复训练的重要干预和实践场所。对于听障儿童,特别是0~6岁儿童来说,家长是第一位老师、是康复的第一责任人。家庭是儿童语言学习和交流最常在的环境,康复机构无法替代。家庭康复能够最有效地贴合听障儿童的个体差异。研究表明,家长的说话方式、言语丰富度及交流频率直接影响儿童的语言和智力发展水平,这对于听障儿童尤为重要,因此,要强化家庭在康复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高质量语言康复建议

  健康中国建设,一个都不能少。为促进和实现听障儿童的高质量语言康复,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加强早期筛查诊断,尽早展开干预。建立省市县三级听力筛查与转诊网络,各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幼保健院及相关医疗机构应加强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确保听力异常的新生儿能被及时发现,并快速转诊至专业机构;确保所有基层医疗机构配备基础筛查设备(如耳声发射仪);建立听力筛查结果追踪机制,对未通过筛查的婴儿在3个月内完成诊断性评估;确保确诊为听力损失的儿童在6个月内获得干预。

  第二,优化康复资源分配,提升基层能力。增加基层康复中心数量,培训更多专业人员,或者利用远程医疗技术,让专家可以通过网络指导当地康复师和家长。县级行政区域内设立标准化的听障儿童语言康复中心,配备基础训练设备和专业康复师资。推广“社区康复点”模式,方便家庭就近接受服务。构建智能化检测、训练、评估系统,开发在线康复平台,提供专家指导、远程评估、共享“云康复资源库”和康复课程等,将优质康复资源下沉到基层。

  第三,打通家庭康复卡点,提高康复质量。听障儿童语言康复具有长期性、专业性特点,相关机构或部门应采取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常态化开展科普活动、专题讲座、知识培训等,降低照顾者康复知识负荷。针对家长康复知识欠缺问题,进一步开展更多培训与引导,系统化家长培训课程,内容涵盖听力设备维护、语言训练技巧及心理调适等,教会家长如何在家中进行有效的听力语言康复训练。

  第四,加强康复人才培养,提升康复水平。当前,我国言语康复师缺口较大,现有持证听力师约1.2万人。语言康复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由于听力及语言障碍、语言康复与语言学科紧密相关,建议中国语言文学等相关学科开通渠道,培养相关专业人才,以充实康复专业队伍。此外,建议建立在职康复师定期培训制度,培养一批有基层经验的语言康复人才。同时,开展前沿问题研究,构建听障干预和语言康复各环节相关标准与评价规范,以全面提升语言康复水平,实现高质量语言康复。

  第五,关注听障领域需求,发挥科技助残优势。重建听觉能力是听障儿童语言康复的起点,研发脑辅听/助听器具可以从语言康复的源头,即从解决“听”的问题上改善听力继而辅助提高言语康复水平。发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优势是提质、减负并促进听障儿童语言康复的重要途径。积极关注听障儿童语言康复全过程中的民生需求和科技需要,通过“科技助残”提升助听器具质量,降低相关设备成本,切实惠及听障儿童和家庭,推动语言康复服务的普及。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03日 05版)

[ 责编:姜姝琪 ]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涉嫌非法政治活动”,曾负责特... 据央视新闻报道,当地时间8月2日,美国联邦监督机构特别检察官办公室(OSC)证实,曾负责特朗普案件的...
贯彻落实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实现... 题:坚定不移深化改革——贯彻落实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实现“十四五”圆满收官述评之三新华社记者周圆近日召...
才知道,中国有条“受降路” 日本兵怎么会给中国百姓修路?日军司令官为什么会双手高举佩刀向中国人鞠躬?在河南漯河,有全国唯一一条以...
河北省启动防汛Ⅳ级应急响应 河北省气象台8月3日16时30分发布暴雨黄色预警信号,预报今天傍晚到明天夜间,全省大部分地区有雨,其...
突发,688230,重大资产重...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四成以上受访者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