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大湾区之声
立秋将至
三伏天热浪翻滚
今天,我们来读王秉良的文章
《清凉何来》
解构古诗词与书画中的
消夏智慧
感受一番清凉
清凉何来(节选)
王秉良
盛夏之时,常常赤日炎炎,溽热难耐,使人心烦气躁。炎威之下,在缺乏制冷设备的古代,真是让人没处躲藏。于是,古人常常会画各样的《消夏图》,用图像中的清凉,让心情暂时得到纾解。
画面营造的清凉世界中,常会有几种构成要素。比如要有青翠的竹林,要有开阔的荷塘。明代仇英的《竹梧消夏图》、南宋刘松年的《荷亭消夏图》中,都有高士在竹林畔、在荷池环抱的水阁中,享受着竹影荷风。
明代仇英《竹梧消夏图》
在绿荫下小憩,也是躲避炎热的妙法。“扬州八怪”之首的金农就坐到芭蕉树下小憩。他光着脊梁,手拿蒲扇,在绿荫清风中渐渐就进了梦乡。一个小童也跑来,背靠着芭蕉树席地而坐,垂头做起了自己的梦。金农的弟子罗聘来了,看着这有趣的场景,就拿笔画了一幅《蕉荫午睡图》。金农醒来看到这幅画,也觉得有意思,就在画上题赞:“先生瞌睡,睡著何妨。长安卿相,不来此乡。绿天如幕,举体清凉。世间同梦,惟有蒙庄。”他的梦中境界,便与庄子梦蝶有几分相仿了。
画中那些或坐或卧的人,我们称其为“高士”,他们的高,是因为身上自有一种清气,和周遭的环境是和谐的。在他们心里,本就有一方清凉世界。这清凉源于内心的从容淡泊,不为物欲所累,不为世俗所扰。
在一个炎炎夏日,白居易去拜访一位禅师,只见禅师在闷热的禅房内闭目端坐,好像周遭的燠热都侵袭不到他一样。白居易不禁发出感慨,写诗赞道:“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可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
当我们热切地营造各种“热点”,期望受到“热捧”的同时,是否也会感到燥热和郁热时时笼罩心头?心灵若被各种欲望和焦虑填满,便如同密不透风的闷热暗室。从心底生发的清凉,不是出于“躺平”后的不思进取、随波逐流,也不是出于悲观的消极避世,而是心境的疏朗清静,是物我如一的圆融通透。
心若安定,炎威自退。
监制/胡翼 陈星 宋雪
主编/张蓓
配音/陈菲
值班编辑/伟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