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华财经
近年来,安徽六安市金安区聚焦帮扶项目资产存量、运营、收益、闲置以及处置五个方面,推动帮扶项目资产全过程管理,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不竭动力。
聚焦存量资产,精准清查核实。以全国防止返贫监测和衔接推进乡村振兴信息系统为依托,对照项目台账,对2013年以来全区使用各级扶贫资金、财政涉农统筹整合资金、地方债券用于支持脱贫攻坚资金、社会扶贫资金等投入形成的扶贫项目资产进行全面摸底,按照经营类、公益类和到户类分类进行梳理,建立管理台账,同时根据项目形成年度、所有权归属、扶贫(帮扶)资产等情况建立帮扶资产台账,确保资产登记不遗漏。全区形成帮扶项目资产8952个41.10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1030个7.75亿元;公益性资产6679个25.91亿元;到户类资产1243个7.44亿元。
聚焦资产运营,落实“双线”管护。线上搭平台、明功能。在全市率先打造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平台。对录入资产收益低于合同约定期限到账、租金低于指导价、超过法定20年期限、资产闲置超过6个月等10个方面进行红灯预警。相关村(社区)根据预警实际情况分别提交立行立改、短期整改、长期整改、灭灯申请四种申请,经乡镇街资产管理监督领导小组和区级财政、农业农村、纪委监委等部门逐级审核后予以“灭灯”。目前,平台已累计预警督办问题402次,已按程序办理“灭灯”398次,有效推动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变,减少了各类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发生。线下设机构、严管护。自2021年开始,区级统筹谋划,在各乡镇设立农村公共设施管理工作站,配齐人员力量,落实经费保障,建立了一支稳定的扶贫资产管护队伍,架起了资产受益对象和产权主体之间的桥梁。公管站定期对帮扶项目经营性资产进行全面清查,重点排查闲置、低效和无效资产,及时建立动态管理台账,并上报区级主管部门,落实跟踪调度整改。
聚焦资产收益,注重联农带农。印发《关于进一步健全完善帮扶项目联农带农机制的实施细则》,明确帮扶项目联农带农任务和责任分工,细化帮扶项目联农带农指标,指导乡镇建立分层次、多样化的联农带农机制,对未建立联农带农机制的项目,不得纳入项目库,着力提升帮扶项目的带动作用。2024年,财政衔接资金到乡到村产业项目资产带动务工就业948人、带动生产发展578人、带动资产收益860人、带动救助帮扶509人。
聚焦闲置资产,明确盘活路径。制定帮扶项目资产盘活处置的规范化流程,对资产评估、处置等作出具体要求。在资产盘活前,委托专业机构进行评估,明确其市场价值和使用价值,并将评估结果作为资产盘活的重要依据,推动不同类型资产盘活,并持续发挥效益。改造盘活。开展市场调研、分析,对已建好闲置的厂房、大棚,通过内部设施改造升级,使其满足新的产业发展需求;经营盘活。通过转变经营方式、改变设施用途、替换经营业态或种植养殖品种等寻找新的产业收益增长点。租赁盘活。开展厂房、大棚资产重新招租,实现资产增值。招商盘活。将现有闲置低效的帮扶项目资产通过招商引资,引入企业经营,实现招商引资与资产盘活双赢。
聚焦资产处置,依法依规推进。坚持“非必要不处置”的原则,严把资产处置关。出台《金安区帮扶项目资产处置实施方案(试行)》,明确扶贫资产在发生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因发展规划需要处置、损耗、报废等方面导致资产无法发挥功能效益,方可进入扶贫资产处置,并通过逐级审核,办理资产核销登记,完善相关财务手续,依法依规进行核销或核减。同时,针对本金及收益收回困难的权益类资产,通过调解或诉讼等方式加大追缴力度。此外,在资产处置过程中,引入纪检监察、审计、财政、法院等部门开展联合审查,确保处置工作公平、公正、公开。截至目前,已处置经营性资产67个,公益性资产32个。(王付春)
编辑:胡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