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梦洁:我理解的女排精神
创始人
2025-08-02 15:26:18
0

当我第一次穿上印着五星红旗的红色套服时,教练拍着我的肩膀说:“这身衣服不好穿,它不光是件运动服,更是一份责任。”那时候我才18岁,站在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排球馆里,看着身边的大姐姐熟练地穿戴护具准备开始训练,只觉得心脏跳得像揣了只兔子。如今11年过去了,我终于明白,那句“不好穿”里藏着的,是一代代排球人用血汗写就的传承。

在汗水里读懂“拼搏”二字

我至今记得第一次进国家队集训的场景。2015年初的冬天,北京的风刮得训练馆的窗户呜呜作响,馆里却热得像蒸笼。地上的汗水擦了又擦,空气中弥漫着塑胶地板和汗水混合的味道——那是后来十年里,我最熟悉的气息。

那时我是队里最年轻的自由人。我们每天的训练从清晨8点开始,先是基本功训练,接着是技术训练,接发球、垫传、防守移动……每一个动作重复几百次是家常便饭。自由人的位置特殊,没有扣杀得分的高光时刻,却要承担全场最多的防守任务,每一次扑救都像是在和地板较劲。

有一次练防守,教练要求我们连续接起20个难度大的球。前十来个还能勉强支撑,到第15个时,我的大腿已经疼得抬不起来,像灌了铅一样。当最后一个球过来时,我真的已经迈不动腿了,接了好多次才把最后一个球防起来。那天晚上,我在宿舍里翻来覆去睡不着,真正感受到国家队的高标准严要求,跟地方队完全是两个概念,而我离这样的标准和要求还差了很远很远,想要追赶队伍我还得更加努力……这很像现在第一次刚进队的小队员——她们每次合练都发自内心地担心给队伍拖后腿,达不到教练和队伍的要求,但我发现想不拖后腿真的没有任何的捷径,那就是一个字“练”!

记得有一年世界女排联赛,全队的表现不理想,尤其在一传线上不是很稳定。在北仑训练基地,教练给我们开启了一个月的特训。我们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吃早饭,一传组7点半进馆开始加练,大部队8点半集合开始正课训练,大概下午1点结束训练;下午是轻技术加力量训练,下课后基本是边看新闻联播边吃饭;晚上8点左右开始业务学习,结束已经9点半到10点;回到房间,我连手机都不敢怎么玩,回一下信息就赶紧睡了,不然真的担心第二天6点半起不来。就这样,创造了我手机三天充一次电的“超长待机纪录”。那段特训虽然非常辛苦和枯燥,但当时队里听不到抱怨的声音,大家都意识到比赛暴露出的问题,如果再没有进步,那在后面的大赛中真的是后悔都来不及。

拼搏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它藏在队友递过来的一瓶水、一句“我帮你捡球”里,藏在大家明明都累得站不稳,却还是互相打气“加油,我们可以”的默契里。当我们终于站在比赛场地,在落后时一分分追回来,在决胜局咬到最后一刻,扑出救起那个关键球后,看着队友们欢呼着抱在一起,我突然明白:所谓“顽强拼搏”,不过是一群人把“我不行”变成“我们能行”的过程。

团结是比胜利更珍贵的礼物

2019年世界杯,我们在日本对阵巴西队。那是场硬仗,对方的气势和进攻非常凶,我们在拦防端完全没有找到应对的办法。第三局打到关键分的时候,我因接发球失误,送给对方一个探头球。

教练暂停时,我眼神闪躲不敢看队友,心里像压了块石头。没想到身边的队友过来拽了拽我的辫子,“梦洁,你刚才那个吊球起得好啊,不然咱们早被拉开分了。”“怕啥,哪有每个球都百分百到位的。”

教练也没提那个失误,只说:“注意对方的后排进攻,梦洁卡住位置,我们拦网跟上。”当时我的心感觉是在马上要凉透了的时候被大家三言两语焐得暖暖的。大家这么相信和鼓励我,我自己更不能泄气!

重新上场时,我深吸了口气。当对方再发球过来,我稳稳地把球垫到网前,二传一个漂亮的传球,我们的副攻狠狠把球砸在对方场地里。那一刻,全场的欢呼声震得我耳朵嗡嗡响,可我听得最清楚的,是队友们喊“好球”的声音。后来我在想,赢球的关键是什么?我们从来不会让任何一个人扛着压力。没有谁的竞技状态可以一路长虹没有起伏,当出现波动时还是要正确面对和接受自己、允许自己的低沉,但允许不代表放弃,在逆境里默默努力,也许在某一天训练,或者某一场比赛就会迎来爆发。当我们自我感觉状态还可以的时候,多去帮助身边的队友,在语言上或者技术环节上,也许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举动就会帮助同伴走出困境。

在女排这支队伍里,“团结协作”从来不是口号。它是训练时,大队员手把手教小队员怎么判断球的旋转;是比赛前,大家围在一起搭着肩膀喊“加油”时,掌心传来的温度;是哪怕谁状态不好,其他人会默默多跑几步,替她补位。

记得有次队内对抗赛,我状态不好,连续三个球不到位,急得快哭了。轮到我们发球时,发球队友悄悄对我说:“你别急,我发个短球,让她们不好进攻。”那是个擦网的发球,对方果然没接好。我抓住机会把球防起来,我们打了个漂亮的反击。休息时,队友笑着说:“看,这不就回来了?”原来团结不是每个人都完美,而是有人跌倒时,总有人愿意伸手拉一把;有人迷茫时,总有人愿意为她搭个桥。

后来我常想,女排为什么能让那么多人牵挂?或许就是因为这份团结吧。我们不是十全十美的英雄,只是一群愿意为彼此兜底的普通人。我们会失误、会受伤、会害怕,但只要身边有队友,就总有勇气再站起来。这种感觉,比任何胜利都更让人踏实。

当“饭圈”乱象撞上体育的纯粹

东京奥运会是我职业生涯的一道坎。不只是因为比赛成绩,而是那些铺天盖地的恶意评论,像一把把钝刀子,慢慢割着我的心。

其实在备战期间,我就隐约感觉到不对劲。社交媒体上开始出现一些奇怪的声音,有人剪辑我比赛中的失误片段,配上非常夸张的标题;有人翻出好多年前的比赛视频,断章取义地说着一些博眼球的话。那时候我没太在意,本着“有批评才会进步”的原则没有太去理会,毕竟奥运会年关注度高,有这样的声音也可以理解。直到2021年世界女排联赛和奥运会开幕前,那些声音变成了谩骂。

有天训练结束,一位很长时间没有联系过的朋友给我发信息说:“你怎么了,没事吧?可千万别上网啊!”我起初纳闷,当点开社交媒体,映入眼帘的是有人用我的照片P成表情包,配着很难听的话和各种不着边际的谣言,下面有几百条评论跟着骂。我瞬间关掉了社交平台,从此再也不敢点开。我握着手机,眼泪控制不住地往下掉,可那些话像毒刺一样扎在心里,晚上躺在床上,闭上眼睛都是那些恶意的文字。

但当时我感觉也许这些都是暂时的,不去理会等过几天就好了。但当我在国外比赛,因为时差原因,每当我睡醒打开手机时,微信都会有十几、二十条消息。有关心我的、有害怕我想不开的,也有来吃瓜的……那段时间,我甚至点开手机看时间都会变得很犹豫、害怕,甚至有阴影,担心再看到各种亲朋好友的问候……

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我真的不够好?是不是我拖累了队伍?训练时我变得小心翼翼,生怕再出一点错,可越怕越出错。有次练接发球,我连续失误了两个,教练喊停的时候,我看到他眼里的担忧。我强忍着自己的情绪,等到没人的时候,崩溃地去找教练说:“我练不下去了……”

教练坐在我身边,说:“梦洁啊,你记得你刚进队时,我问你为什么想当自由人吗?你说‘想让队友们扣得安心’。”我愣住了,是啊,我当初拼了命想进国家队,不就是想成为队友们的后盾吗?怎么现在反倒被这些声音困住了?

但那些恶意并没有停止。最让我困扰的是对我家人造成的伤害,他们也无能为力,每天小心翼翼跟我聊天和说话,其实我看着他们小心翼翼跟我说话的时候我的心里更不是滋味……这些已经比伤害我本身更让我难受了。那段时间,我晚上睡不太好,我看着镜子里黑眼圈重得像熊猫的自己,突然生出一个念头:要不,就这么算了吧?反正也没人相信我了。

思考过后,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教练。当时教练正在看比赛录像,闻言关掉电视,拉着我坐在沙发上,握着我的手说:“梦洁,你看看你手上的茧子,看看你膝盖上的疤,这些才是你该记住的。那些敲着键盘的人,永远不会知道你为了一个球摔了多少次,他们凭什么定义你?”

可畸形“饭圈文化”带来的伤害,远比我想象得更深。它像病毒,慢慢侵蚀着体育的纯粹。有人因为喜欢一个队员,就去攻击另一个;有人把赛场变成“饭圈战场”,赢了就踩对手,输了就骂队友;还有人拿着放大镜盯着运动员的私生活,从发型到穿着,都要指手画脚;有不同地域的球迷互相指责,也有各种谣言抹黑着我身边的教练和队友……   

我听说过队友因为怕被骂,不敢在社交媒体发动态;见过年轻队员因为社交媒体的留言,训练生活魂不守舍等等。这些事情让我觉得可怕:当体育不再是关于拼搏和热爱,而是变成了互相攻击的工具,那我们还在坚持什么?我是亲历者,真的不想看到女排队伍中再有第二个“我”去经历这些事情。我们也不能指望“键盘侠”的改变,但我们自己是可控的,我们要把注意力放在训练本身,专注当下每一堂训练课,动摇的时候问自己要不要为了梦想去坚持。信息时代是一把双刃剑,但是我们的好坏不是靠外界去评价的,只要国家还相信我们、队伍还信任我们,只要我们还在队伍里、在赛场上,那我们就是最优秀的!

让体育回归它本来的样子

2024年巴黎奥运会后,我做了一个决定:解散所有粉丝群。做出这个决定并不容易,其实大部分粉丝是真心支持我们的,这些温暖我一直记在心里,可“饭圈”乱象的戾气已经蔓延到了无法忽视的地步。运动员的粉丝群里,经常有人因为“别的队员抢了镜头”吵架;有人跑到其他队员的粉丝群里挑事;甚至有人组织“控评”,只要看到批评偶像的话,就群起而攻之。我看着那些乌烟瘴气的“饭圈”乱象突然觉得很累,这不是中国女排想要的支持。

2025年1月,我在社交媒体上发了一段话:“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我决定解散所有粉丝群。体育不容饭圈的玷污。我希望大家更关注我们在赛场上的拼搏,让我们一起,给体育多一点纯粹。”发出去的那一刻,我手心全是汗。果然,评论区炸开了锅。有人理解,认为早就该这样了,也有人骂我“忘恩负义”,说我“飘了”。但我没删任何一条评论,因为我知道,只有把问题摊开,才能让人看到畸形“饭圈文化”的荒诞。那天下午,教练见到我只说:“做得对,女排人就该有这份勇气。”我站在训练场上,看着队友们在挥汗如雨的训练,突然觉得心里很踏实。

其实我知道,解散粉丝群解决不了所有问题,但至少能发出一个信号:运动员不是供人追捧或攻击的偶像,我们首先是运动员,是为了胜利拼尽全力的竞技者。我们有状态好的时候,也会有失误的时候;有开心的时候,也会有难过的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盲目追捧,也不是恶意攻击,而是一份理性的尊重。

现在的我,学会了把那些恶意的声音屏蔽掉。训练时,我会更专注地琢磨技术动作;比赛时,我会更投入地判断球的轨迹。闲暇时,我喜欢去训练馆旁边的公园散步,看看老年人打太极,看看小孩追着球跑。那时候我会觉得,体育本来就该是这样,是让人开心、让人向上的。

前几天,有个小姑娘在训练馆外等我,递过来一张画,上面是我救球的样子,旁边写着:“姐姐,你救球的样子超帅!我也要像你一样,为自己喜欢的事情拼尽全力。”我摸着那张画,突然觉得眼眶发热。原来,真正的力量从来不是来自谩骂或追捧,而是来自那些朴素的、真诚的热爱。

女排精神在团结拼搏中传承

在今年的国家队训练馆里,多了多好年轻的面孔。她们像当年的我们一样,脸颊稚嫩、眼里有光,身上有股不服输的劲儿。她们拥有这么优秀的身体条件,可以一刻不停地起跳扣球,不怕摔不怕疼,在垫教练用发球机发出的不易适应的球时,身上到处都是训练留下的淤青。有次一位小队员跟我说:“梦洁姐,我看网上有人说我技术不如别人,我好怕自己练不好。”我拉着她坐在场边,指着墙上的标语对她说:“你看那几个字,‘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哪一个字说要和别人比了?我们要比的,是昨天的自己。” 

其实女排精神的传承,从来不是把谁捧上“神坛”,而是把那些朴素的道理一代代传下去,告诉你拼搏的意义,告诉你团结的珍贵,告诉你永不言败不是赢了才叫胜利,是拼到最后一刻就值得骄傲。

前阵子,我们去基层做推广,看到一所县城小学里,孩子们在沙地上打排球,用的是简易的球网、廉价的排球。可他们跑起来的样子、喊起来的声音,和我们在国际赛场上没什么两样。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女排精神从来不止在国家队的训练馆里,它在每一个为热爱拼尽全力的人身上。

有人说,现在的女排不如以前了,女排精神淡了。可我觉得,女排精神从来没淡过,只是换了种方式存在。女排精神在年轻队员咬牙训练的汗水里,在我们输了比赛后互相打气的眼神里,在老队员对新队员的传帮带里,在那些依然愿意为我们加油的球迷的呐喊里。

至于我,在洛杉矶周期的追梦路上,仍会站在我该站的位置上。我会继续在球飞来时,毫不犹豫地扑出去;会继续在队友需要时,递上一句“没事,再来”;会继续在那些喧嚣的声音里,守住内心的纯粹。因为我知道,我们守护的不只是一个球,更是一代代排球人传下来的信仰。这份信仰,值得我们排球人用一生去捍卫。

未来的路还长,或许还会有风雨,还会有杂音,但只要身边有队友,心里有热爱、有梦想,我就没什么好怕的。毕竟,女排精神教会我的第一课就是:摔倒了,再站起来;输了,再赢回来。这就够了。我特别喜欢的一句话是:“我并不期待我的人生可以一直顺利,可我希望当我遇到人生难关的时候,自己可以是它的对手。”新一届中国女排是一支非常年轻且充满朝气的队伍,扛大旗为国争光的任务落在了新一代运动员的肩上。因为年轻我们潜力无限、可能无限,但也需要我们通过每一天踏实地训练把潜力变为自己的能力。在国际赛场崭露头角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境遇,戒骄戒躁这四个字尤为重要。洛杉矶奥运会是我们追梦的开始,希望我们可以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地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体育长征路!(作者系中国女排运动员)

图片来源:中国体育图片、新华社(资料图)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闪耀英勇之光 转自:云南日报“全国见义勇为模范”马莲梅——闪耀英勇之光马莲梅(左一)和春城“红袖标”治安志愿者团队...
上半年我市地表水环境质量位列省...     南宁市全力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确保水环境质量稳定。图为秀美邕江。    本报记者宋延康 摄 ...
搭建对接平台 携手助你创业   本报讯(记者余秋兰)日前,2025年广西“源来好创业”资源对接服务季活动在南宁市启动。活动以“搭...
整治体育预付式消费纠纷 成都推... 转自:成都日报锦观整治体育预付式消费纠纷 【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 成都推出新平台 健身减肥、...
修建皇陵的人都被杀了,司马迁为...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趣历史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司马迁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秦始皇陵作为中国第一位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