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商报)
转自:中国商报
据中国人民银行消息,8月1日,央行召开2025年下半年工作会议暨常态长效推动中央巡视整改工作推进会,总结2025年以来工作,分析当前金融形势,部署下一阶段工作。
会议认为,2025年以来,金融支持经济持续向好力度加大。央行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促进金融市场利率和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行。巩固拓展整治资金空转、金融业“内卷式”竞争成效。重点领域金融风险进一步收敛。金融业高水平开放稳步拓展。
会议要求,央行系统要落实落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力支持科技创新、提振消费、小微企业、稳定外贸等,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金融风险。
会议提出,继续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引导金融机构保持信贷合理增长。突出服务实体经济重点方向。支持化解重点产业结构性矛盾,加强应收账款电子凭证业务监管与风险防范。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加快拓展贸易项下人民币使用。
央行首先提出,继续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要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引导金融机构保持信贷合理增长,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抓好各项货币政策措施的执行,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提升货币政策实施效果。
中国银河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迪在研报中称,下半年货币政策适度宽松的路径可能包括进一步降息降准,预计下半年还会有1—2次降息,总计调降政策利率20—30个基点,并引导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下行,50个基点的降准也有望落地。
“下半年将更侧重于对已有政策的有效执行。”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下阶段,“适度宽松”和“保持流动性充裕,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行”的基调仍未改变。一是央行视贸易摩擦下出口压力、消费补贴边际效应、房地产市场支撑等情况发展,仍有可能实施降准降息。二是央行将根据形势用好质押式逆回购、买断式逆回购、MLF(中期借贷便利)等流动性投放工具,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不排除适时开展公开市场国债买卖。
温彬还提及,央行将继续关注企业非息成本,如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到的“明示企业贷款综合融资成本”,可能进一步扩大其试点范围,进而逐步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
会议要求“突出服务实体经济重点方向”,并提及“支持化解重点产业结构性矛盾”。加强应收账款电子凭证业务监管与风险防范。日前,工商银行宣布整治“内卷式”竞争。市场机构普遍预计将有更多国有大行跟进加入“反内卷”行列。
央行表示,要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指导金融机构提升金融服务专业化精细化水平。用好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政策,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较快增长,加大“两重”“两新”等重点领域的融资支持力度。
6月23日召开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5年第二季度例会也指出,有效落实好各类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力支持科技创新、提振消费,做好“两重”“两新”等重点领域的融资支持。
谈及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金融风险,央行在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持续做好金融支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化债工作。有序推进重点地区和机构风险处置。进一步加强风险监测评估和宏观审慎管理。
央行还提出,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加快拓展贸易项下人民币使用。进一步提升人民币融资货币功能,优化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和境内企业境外上市管理政策。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推动形成稳定的、期限齐全的流动性供给渠道。加强对清算行的政策支持和履职管理,加快完善人民币清算行布局。
在美元信用削弱、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剧的背景下,更加多样化、分散化的资产配置已成为全球投资者的广泛共识。目前,人民币资产已成为全球投资者分散风险的重要资产和增厚收益的重要配置标的。
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人民币计价和结算的推进有了新机遇。中金公司首席策略师、研究部执行负责人缪延亮表示,要把握人民币国际化的历史机遇,进一步推进人民币的结算和计价功能,建议通过优惠政策等方式,鼓励出口商更多以人民币进行出口贸易结算等。
在推进金融市场改革开放方面,央行提出,推进债券市场“科技板”建设和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使用,扩大科技创新债券发行规模。完善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制度框架,加快推进票据法、公司债券管理条例等制定修订工作。深化贸易外汇业务管理改革,积极推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
除了上述五个方面外,央行还提出,深化国际金融合作。深入推进多双边国际货币金融合作。深度参与全球金融治理,积极推进全球宏观政策协调,参与国际金融规则制定,持续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改革,完善国际金融组织治理结构。持续提升金融管理和服务水平。统筹推进重点立法修法项目,规范高效推进行政执法。纵深推进金融“五篇大文章”统计。研究编制中国人民银行“十五五”改革发展规划。抓好数字央行建设重点任务落实。建设安全高效的跨境支付体系。有序推进快速支付系统互联互通。
中国商报综合自“中国人民银行”微信公众号、证券时报、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