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8月1日讯 今天,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省政府政策例行吹风会,解读日前出台的《山东省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打造韧性城市的实施意见》。记者获悉,济南建成全省首个城市级CIM平台,实现1654平方公里的全域实景三维建模。
到2027年 建立较为完善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和机制
《实施意见》科学设定了2027年和2030年两个阶段性目标。到2027年,建立较为完善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和机制,搭建全省统一互联互通的信息平台,丰富智慧应用场景,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到2030年,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取得全面突破,各设区的市主城区新型城市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覆盖,县(市、区)重点领域城市韧性显著增强,城市运行更安全、更有序、更智慧、更高效。
《实施意见》从设施韧性、空间韧性、管理韧性3个维度,明确了12项重点任务,形成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韧性城市建设体系。
比如,筑牢“设施韧性”根基,守护城市生命脉搏。坚持体检先行,完善相关指标和标准体系,深入开展房屋市政基础设施普查,全面掌握城市基础设施和老旧房屋的底数和现状,找准病灶、对症施治。在此基础上,加快推动“两大工程”建设:一是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在地下管网、桥梁、隧道、综合管廊、窨井等城市“血管”和“关节”部位,加装物联智能感知设备,实现实时监测、动态预警、精准溯源、协同处置。二是房屋建筑全生命周期安全监管工程,加快智慧工地建设,实现对房屋位移、沉降、倾斜、裂缝等关键参数的实时监测。
优化“空间韧性”布局,打造宜居智慧家园。坚持以人为本,围绕市民出行、日常起居等生活需求,着力打造、优化道路出行、市政公共空间、智慧住区、数字家庭等4类应用场景。其中包括,推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加快建设、改造智能化停车设施和绿色配送体系,推动无人驾驶全场景、多领域破局成势。聚焦“一老一小”,推进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开展智慧便民设施进社区活动,大力发展智慧物业,排查整治安全隐患,建立健全数字赋能、多方参与的住区安全治理体系。结合“好房子”建设,推动新建全装修住宅设置智能产品,鼓励既有住宅进行电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改造,提升家庭生活的便利度与智能化水平,让住户更安心、更舒心、更省心。
提升“管理韧性”效能,打造城市智慧中枢。坚持数字赋能,聚焦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两大平台”建设:搭建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加快“数字住建”建设步伐,整合地理信息、建筑物模型、基础设施数据等多源信息,形成覆盖城乡三维空间的“数字沙盘”;完善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加强网格化管理和跨部门信息共享,推进省市县三级贯通,实现城市运行管理“一网统管”、协同联动。
济南实现1654平方公里的全域实景三维建模
济南市2020年10月入选住建部首批新城建试点城市。自入选试点以来,一手抓平台体系建设,一手抓“新城建”产业培育,形成了“1+3+N”平台体系和“1+2+15”新城建产业生态,有效助推城市建设管理的数字化、智慧化转型,为韧性城市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数字底座和产业支撑。
在平台体系建设方面,夯实“1”个数据底座。建成全省首个城市级CIM平台,实现1654平方公里的全域实景三维建模。2025年7月,“济南市CIM+城市管理一张图应用”入选住建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
搭建3个新城建试点平台。即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智慧物业平台、智能建造协同管理平台。依托3个平台,实现了占道经营等26种城市管理问题的智能化发现与分拨,物业一键报修、居民参与公共事务投票等功能线上运行,以及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一码追踪”和“审管一体”。
拓展N个新城建应用场景。基于“1+3”平台,支撑了济南市城市体检信息平台等多个系统的开发建设,推动数据资源由“分散”向“共享”转变、管理方式由“人工”向“智能”转变。
在产业生态培育方面,将“1+2”产业基地作为新城建产业培育的主战场,“1”即起步区绿色建设产业园,“2”即钢城区绿色钢结构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历城区智能传感器产业园,三个园区企业2024年实现产值70.08亿元。发布济南市地方标准《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指标体系》,搭建了全国首个新城建发展指标体系。认定新城建优质企业83家,遴选新城建示范项目33个,着力打造新城建产业培育样板。
下一步,济南将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韧性城市建设工作。实施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依托城市体检,深入开展房屋建筑、市政基础设施现状底数和管养现状摸排。加快实施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有序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推进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协同发展,助力城市建设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同时,提升市政设施智慧化运维水平,打造地下“一张网”体系,创新智慧物业服务模式,强化小区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设施、住区消防车通道、安全疏散体系等隐患的防治,推动形成更安全、更智能、更便捷的智慧住区治理模式。进一步推动新城建产业培育,围绕“强基地、优特色、升标准、扩标杆”的工作主线,结合发展规划,动态优化产业布局,助力形成“一区县一特色”的发展格局。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