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武昌,不仅有“水清岸绿”的生态画卷,更有“舒适畅行”的民生温度。自“夏日荟聚”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开展以来,武昌区聚焦东湖路、洪山路、楚汉路等交通出行、市政设施、生态景观领域,打造安全、有序、通畅、和谐的慢行空间体系,为市民与游客打造了一座“可漫步、可休憩、可赏景”的活力片区。
交通路口“微改造”:以“绣花功”铺就舒适出行路
市民的日常出行体验向来是检验城市高效运行效率的重要标尺。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交通精细化治理已成为提升城市品质的关键一环。武昌区交通部门针对交通路口开展的一系列“微改造”正以“绣花功夫”破解出行难题,让方寸路口焕发新的生机。
“亭子下面很宽敞,可以站很多人,造型和楚汉路的整体风格也挺搭的,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近期,武昌区东湖路与楚汉路十字路口,众多路人纷纷在4个交通安全岛上的亭子里休息或等待红绿灯,更有甚者拿出手机打卡拍照。
这些新落成的遮阳亭之所以备受市民关注,源于其设计巧妙借鉴了传统廊亭风格,顶部封闭、四周通透的设计与楚汉路的整体风貌相得益彰。它们不仅能为行人提供挡阳遮雨的便利,更成为路口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洪山路与天鹅路的交叉口,曾因“人机非混行”问题,成为困扰市民的拥堵点。如今,通过“一次左转过街”的巧妙调整,实现了华丽转型——增设非机动车专用信号灯和左转通道,使得从洪山路驶来的非机动车能够直达东湖绿道,通行效率大幅提升。同时,彩色非机动车等候区及3组立式行人信号灯的设置,让高峰时段的慢行过街更有序。
道路撑起“遮阳伞”:绿色屏障营造夏日舒适体验
“每个路口的精巧的小变化连在一起,就会发现整个片区的面貌有了大提升。”坐在东湖路树荫下休息的马爹爹感慨道。如今,他过马路有遮阳亭遮蔽烈日,转角便是茂密的林荫路,走累了便能随时坐下歇脚,“环境越来越好,出行体验越来越惬意了。”
这份惬意,离不开道路“天然遮阳伞”的贡献。在东湖路中南医院通往双湖桥的渠化岛上,12株法桐树亭亭如盖,让等待红绿灯区域成为市民口中的“森林式等候区”。“这里的遮阴效果特别好,阳光完全晒不进来,体感温度至少低了三五度。”路过的外卖小哥停下电动车,在树荫下短暂休息时说道。
从放鹰桥到双湖桥,整段东湖路被茂盛的法桐覆盖,尤其在水果湖北岸一侧,高大的法桐树冠如同一道连绵的绿色屏障,为行人撑起“天然太阳伞”,让夏日漫步也成为一种享受。
市政道路更畅行:细节整治让安全与实用双提升
为了全面提升该区域整体面貌,武昌区城管执法局持续加强片区道路的巡查力度,通过实施“地毯式”巡查整改,对洪山路、双湖桥、东湖路、楚汉路等路段进行细致的人工步巡检查,针对道路破损、井盖塌陷及异响等问题,持续开展专项整治工作。
自开展“夏日荟聚”环境综合整治以来,武昌区城管执法局市政部门修补东湖路、洪山路等道路车行道1000余平方米,修复人行道破损问题50余处180余平方米,实施东湖路梨园转盘、翠柳街、中南医院周边人行道缘石坡道零高差改造9处,维修井盖30余座,不仅让路面变得平坦,与周边景观也和谐相融,实现道路安全与实用性双提升。
“路更平了,设施更靓了,在树荫下散步感觉特别舒心。”家住附近的市民王女士由衷地感叹道。
从安全舒适到顺畅出行,从设施完善到生态宜居,武昌区让“小而美”的细微量变,成为市民夏日惬意出行的“幸福增量”。随着“夏日荟聚”行动的深入,武昌区将坚持把治理成果转化为市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让每一条路、每一处景都成为江城夏日里最动人的注脚。
融媒体记者:邱秀桐 游玉婷
通讯员:费帆 王琛倪 江晗
编辑:胡静
责编:邓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