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人次超2800万,票房突破10亿元——
《南京照相馆》何以口碑爆棚?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鲁舒婷
截至8月1日17时,电影《南京照相馆》观影人次超过2800万,累计票房突破10亿元,社交平台上更是好评如潮。
作为一部主旋律影片,《南京照相馆》何以实现口碑爆棚、票房一路走高?“锋利的情绪直戳人心,故事冲击震撼,群像刻画细腻”“隐忍克制的表达,让真相更有力量”“制作水准扎实,细节支撑严谨”……点开豆瓣、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不难在网友的评论中寻找到答案。
定格真相,共赴一堂历史“必修课”
“我们全家五口人,老中小三代共同观影,共上一堂历史的‘必修课’。”市民唐娇娇说,看完电影后,家里老人沉默了很久,说:“太真实了。”
1937年12月的南京战火纷飞,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电影《南京照相馆》的故事,也正基于此背景。
当年,发生过真实历史事件——“京字第一号证据”背后的平民壮举:1938年,15岁的华东照相馆学徒罗瑾冒着生命危险,秘密冲洗日军拍摄的日军暴行照片,此后,南京青年吴旋接力守护这些“屠城血证”。
“除了硝烟弥漫的战场,还有一场看不见的战争——舆论战、宣传战和文化战,时至今日,这场战争依然没有结束。”导演申奥在路演时说,他发现,开枪和拍照两个动词的英文都是“shoot”,在舆论战的对抗中,每张揭开日军摆拍的“亲善照”背后的屠戮真相的照片,都是射向敌人的武器,这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
“众所周知,照相馆是一个凝聚了所有幸福美好瞬间的地方,但是在战争期间,在铁蹄踏破南京时,照相馆里充满了需要被侵华日军掩饰的罪行,也充满了需要被曝光的真相。暗房的红灯,在刹那间变成了一种‘血色曝光’。”申奥说,他希望把照片这个元素拍透彻。
“对个体勇气的刻画,是这部电影具有强大感染力的源泉。”走出电影院,市民李昊说,《南京照相馆》让他看到了历史题材的新思路、新视角,小人物的觉醒更折射出中华民族勇敢不屈的精神底色。
全员“细节控”,还原全景化老南京城
8月1日下午,来自上海的游客丁磊到达中华门城堡,在此之前,他刚刚参观完上海影视乐园,那里正是电影《南京照相馆》主要拍摄地。爬上巍峨耸立的城墙,远眺城市风光,他发出感慨:“从彼时的破碎到如今的繁华,我看到了一座城市的不屈。”
连日来,不少跟丁磊一样的游客走进上海影视乐园,探寻影片中的经典场景,来到南京,跟着片尾照片一起打卡。“太震撼了”“剧组简直是‘细节控’”……社交平台上,不断有这样的评论。
《南京照相馆》之所以从首轮点映起就收获全网观众好评,离不开剧组对细节的把控。
据了解,为实现对历史场景的严谨复原,片方组建了近500人的置景团队,耗时3个月,在2.5万平方米空间内,将历史档案中的照片与图纸,转化为镜头里的真实场景。
“我们用一张张历史照片一点点拼凑和还原我们剧本中的场景。”美术指导李安然表示,美术组扫描了2000多张南京老照片,1比1重建1937年的贡院街。
在拍摄基地,一座高约12米、宽约6米、绵延约112米的残破城墙瞬间将参观者拉回1937年的南京。然而,这可不是普通的布景,而是置景组专程赴南京城墙实地翻模,以真砖实筑,结合景片,1比1高度复刻被轰炸后的断壁残垣,砖体上甚至镌刻着当年建造时捐赠者的姓名。申奥透露,周游饰演的宋班长最后砸向日本人的城墙砖,是复刻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那块砖,他们希望还原一个全景化的老南京城。
斑驳的砖面、焦黑的弹孔、坍塌的垛口、坦克碾压的痕迹……堪称像素级的还原,助推影片口碑持续走高,截至记者发稿,豆瓣评分8.6分,近15万人打分,超过87%的人给出了四星和五星好评。
互相“搭梯子”,“宝藏演员”狂飙演技
用演技点亮大银幕,影片中的“宝藏演员”,演活了战争中普通人的人性微光与不屈抗争。
一直以来,演员刘昊然饰演的角色总是充满少年感、主打高智商,如今,在电影《南京照相馆》中,他实现了自己的突破。刚当邮差时,他是青涩中带着几分懵懂的少年;南京城沦陷后,他四处逃亡求生,恐惧感和沧桑感占据了他的身体;进入照相馆后,看着满目疮痍的南京城和被残害的老百姓,又多了几分战士般的坚定;当显影液冲刷出屠杀照片时,他瞳孔震颤、呼吸停滞、手指蜷曲,让人读懂他的恐惧;最具爆发力的,还是他对着日军摄影师吼出的那句“我们中国人不许可你们这样糟蹋!”
王传君饰演的翻译官王广海是“人性复杂”的代言人,他把这种拧巴和游走在黑暗与光明之间的挣扎演得入木三分。被网友笑评为“拖拉机长相,法拉利气质”的王骁,演出了小人物的怯懦,也展现了中国人的风骨。光凭一个捂嘴的细节动作,就让观众心碎的高叶,是所有在黑暗中寻找微光的普通人的缩影……
正如申奥所说,几个演员互相“搭梯子”,让影片的群像呈现更加动人,也让越来越多的观众感受到了片中人物在乱世中的挣扎与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