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宣布美韩达成“全面完整”贸易协议:韩国将提供3500亿美元用于美方控制的投资项目,采购1000亿美元液化天然气,并承诺追加一笔“大额投资”;美国将对韩征收15%关税且自身免关税,韩国则“全面开放市场”接纳美国汽车、卡车及农产品。
韩美原有零关税FTA框架被打破,关税基准与无FTA的日本、欧盟趋同,这意味着什么?特朗普称韩“全面开放”,但韩方却强调“双方同意不进一步开放大米和牛肉市场”,双方为何会出现如此明显的不同表述?3500亿美元的基金加上能源采购的承诺,韩国是否有能力承担?
针对以上疑问,观察者网连线了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董向荣、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朝鲜半岛研究中心主任詹德斌,分析该协议背后的博弈逻辑。
【对话/观察者网 郑乐欢】
观察者网:韩美FTA本为零关税,此次美国对韩施加15%关税,远高于韩国期望的12.5%。这是否意味着韩方在谈判中做出了重大让步?您如何评价15%的最终基准?韩国总统室政策室长金容范称“韩美FTA出现动摇”,您对此有何看法?
董向荣:问题的核心不在于从12.5%到15%的让步,而是在韩美之间已经签有自由贸易协定接近0%的关税背景下征收15%的关税的让步,这是重大的妥协和让步。韩美FTA不是出现“动摇”,而是完全被废弃、被颠覆,意味着韩美经济关系的重大转变:从双向零关税向单向关税的转变。
詹德斌:15%的关税水平与美国对欧洲和日本征收的税率一致,主要差异体现在汽车领域,韩国感到失望的正是汽车关税未能达到期望的12.5%。韩国认为自身在汽车领域相对吃亏,竞争力可能因此下降。鉴于欧盟和日本与美国均无FTA,而韩国自认为是与美国有FTA的国家,如今重新签署这样一份不平等的贸易协定,意味着既有的韩美FTA框架基本被废弃,这可能标志着韩美经贸关系的一个新开端。
观察者网:15%的关税将对韩国汽车产业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产生何种影响?这会如何改变日韩车企在美国的竞争格局?
董向荣:日韩车企在美国是主要竞争对手,加征关税后双方处于相近的水平,竞争可能需要在与美国车企合作、产品设计等其他领域展开。关税在打击日韩车企的基础上明显有助于美国车企。
詹德斌:如前所述,韩国汽车关税从零提高到15%,而日本汽车是从2.5%提高到15%。日本汽车关税增幅相对较小,因此在相对竞争力上,韩国处于不利地位。由于对美汽车出口占韩国对美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所以其影响比较大。其次,特朗普的主要目标在于促使企业在美国本土建厂等。未来取决于韩日企业的战略选择:若都选择赴美建厂,则竞争环境趋同;若维持现有贸易结构,即从韩国本土向美国出口整车及零部件,那么韩国相对于日本的竞争力自然会受到削弱。
观察者网:美方声明称“韩国将对美全面开放贸易,接受包括汽车、卡车和农产品在内的美国产品”,而韩国总统府政策室长金容范强调“双方同意不进一步开放大米和牛肉市场,以考虑粮食安全与敏感性”。您如何看待双方在公开表述上的这种明显差异?
詹德斌:目前难以判断。协议本身仅是一个框架,细节尚未敲定。当前仅依据特朗普的一条短信式公告和韩方的否认声明,无法断定哪方说法更准确。
参考日美谈判先例,日本在粮食进口方面保持了总体配额不变,但扩大了从美国的进口配额。韩国可能采取了类似做法,例如在大米进口上维持配额总量不变,但增加对美采购配额。这种可能性较大。还有就是,韩国可能在执行针对美国农产品(如苹果)的检验检疫等非关税壁垒时略微放宽。接下来,李在明两周后访美,期间是否会举行工作级谈判敲定细节尚不可知。鉴于特朗普表态有时反复,仅凭双方当前表态很难确定谁更可靠。韩国国内农民团体已发起大规模反对运动,因此韩国政府在表态上必然非常谨慎。双方的表态都包含政治考量。
董向荣:由于韩国农民的强大斗争能力,牛肉和大米在韩国属于“政治敏感”产品,韩国政府在放开这两个产品的进口方面面临巨大压力。这两个产品涉及的进口金额并不大,韩美两国经过进一步协商找出替代方案的可能性大。
7月29日,韩国副总理兼企划财政部长官具润哲在美国华盛顿商务部大楼会见美国商务部长霍华德·卢特尼克,双方正在就韩美间的贸易谈判进行讨论。韩国企划财政部
观察者网:协议中3500亿美元基金有1500亿集中于造船业。据报道,在美方推迟“2+2”会谈当日,韩方即向美方介绍了以“MASGA”为核心的造船合作构想,并获得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的积极回应。您认为“MASGA”项目在促成此次关税谈判结果中是否起到了关键作用?
董向荣:韩国方面认为“MASGA”项目在促成此次关税谈判结果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实际上可能并不像韩国想象的那样。美国敲定15%的关税率,这对于日本、欧盟等所谓的“盟友”是相对一致的。特朗普的确对韩国的造船业有独特的兴趣,早在他甫一当选与时任韩国总统尹锡悦通电话时就提到韩国的造船业。目前,在全球造船业领域,中国、韩国、日本是最主要的竞争者,尤以中韩竞争最为激烈。中国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但韩国在高附加值的LNG船等领域占有明显的优势。美韩造船业合作和美国对中国企业高筑非关税壁垒,可能使中国造船业处于明显不利地位。
詹德斌:与欧盟和日本相比,韩国自认的优势在于造船业,这是能让美国有求于韩国的领域。日欧无法提供类似筹码。韩国过去对谈判持乐观态度,部分原因正是手握造船业这张牌。
此次1500亿美元造船投资提议在一定程度上打动了美国。然而,从韩国整体出资3500亿美元的规模来看,不能说造船业的1500亿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若其作用关键,韩国本应在总投资额上争取削减,或在汽车关税上获得更多照顾,但这些显然并未实现,韩国在谈判中并未获得比欧盟或日本更优的条件。特朗普提及的“额外投资”,可能指李在明访美时将宣布3500亿之外的追加投资,而从近期三星、韩华、现代等企业对韩美谈判的支持表态可以判断,这笔追加投资很可能是以企业承诺的形式。若加上这部分,总额可能接近美国商务部长早前向韩国提出的4000亿美元要求。
观察者网:总体来说,相较于日本以5500亿美元投资换取关税豁免的方案,您如何评估韩国“3500亿+1000亿美元(LNG)”的“以投资换关税”方案?
詹德斌:总体来说,虽然造船提议似乎发挥了作用,但并未让韩国获得相比日欧更优惠的条件。除非韩国能证明在农产品(如牛肉)方面守住了底线,但特朗普宣称韩国将开放市场,因此目前无法断定造船等提议为韩国争取到了额外利益。相反,从投资基金的相对规模来看,3500亿占韩国GDP约21%,而日本5500亿仅占其GDP约14%;汽车关税待遇与日欧一致——这两点来看,韩国是处于不利地位的。
当然,关键在于这些投资承诺如何履行。特朗普明确表示投资将由美方控制,美方占90%利润。考虑到韩国国内发展半导体产业都面临资金短缺,是否有足够财力在美国进行如此大规模且利润分配对韩不利的投资?韩国舆论能否接受?投资计划何时落实?这些都是问题。
所以,韩国很有可能和日本一样用“文字游戏”搪塞来拖延时间。但美方也威胁若资金不到位将重新加征关税。因此,如何落实投资将是未来矛盾的焦点。1000亿LNG购买的细节也未公布,比如,是不是每年购买这么多,这个问题不大,反正韩国需要,无非是减少从其他国家进口的量。
观察者网:韩美关税谈判“靴子落地”,可视为李在明政府执政后的首个重大考验。能否对其执政前两个月的表现做简要评估?目前在国内(如人事任命、经济发展、保守派压力等方面)面临的主要阻碍是什么?关税谈判结束后,您预计李在明政府的政策重心将如何调整?
董向荣:总体而言,李在明在执政初期的表现比较稳健。在外交方面,关税谈判是对美国的重大妥协,但是与日本和欧盟相比,基本处于类似的水平。就像是考试,虽然不及格,但毕竟前后桌都不及格,似乎这个成绩单也就不那么惨不忍睹了。即便在韩美签有FTA的情况下,美国对韩国挥舞关税大棒,韩国也只能默默接受——这是由韩美之间极不对称的力量结构决定的,不取决于李在明。李在明为了能维护韩美关系这一安全外交支柱,为了能与特朗普举行双边会晤,妥协是必然的。
此外,李在明新政府积极地维护与日本的良好关系,谨慎地与中国保持接触,不断向朝鲜释放和解信号,这一外交姿态符合其实用主义理念。
在核心人士任命方面,多数提名官员比较顺利地通过了国会的听证程序,个别争议较大的人选被撤回提名,整个过程沟通较多,没有形成严重的对峙态势。当然,这个过程相对顺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执政党在国会占有绝对优势地位,在结构性的优势面前,在野力量也知道自身在人士任命方面所能形成的掣肘是极为有限的。
在经济方面,韩国市场总体上对李在明上台表现积极,韩国股市出现了明显的上涨。这种市场的乐观情绪主要是源于政治不确定性被排除,也源于对李在明政府经济政策的期待。即便如此,当前韩国经济面临的压力是巨大的。作为以美国为主要市场的出口导向型经济,韩国面临特朗普政府的15%的关税大棒,以及将国防支出占GDP的比例从当前的2.3%左右提高到5%的要求等。李在明新政府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为韩国经济提供足够的新动力,还需要拭目以待。
美国总统特朗普30日表示,韩国总统李在明将于“未来两周内”访问白宫,并举行双边会谈,这将是李在明自6月就职以来美韩领导人的首次会晤。
詹德斌:李在明上任后立即设立了国政企划委员会,旨在系统梳理其竞选承诺。但由于李在明目前执政才两个月,当前尚难判断其梳理出的政策重点。
总体而言,随着韩美关税谈判结束,李在明接下来需处理与其他国家的双边关系,并应对即将举行的APEC会议等外交日程。但需明确,任何国家政策均以内政为主导。李在明后续可能会依据国政企划委员会确定的优先议程推进工作,包括各类立法改革,解决医学院扩招问题,国内水灾的善后事宜等。
从李在明政府的对朝政策方面来看,其举措主要包括四方面:
第一,叫停对朝心理战广播;第二,禁止韩国国内人权团体、反朝团体向朝鲜投放气球等行为;第三,推动政府部门删除“朝鲜是主敌”的表述;第四,提名主张改善南北关系的人士担任统一部长及国情院院长——这些措施整体向朝鲜释放了积极信号。
朝鲜方面也做出一定回应,例如停止对韩广播。尽管金与正近期发表谈话,但内容属原则性表态,并非实质性批判,也未完全拒绝改善双边关系。从政策效果看,此举取得了一定成效。
此外,韩国国内进步阵营日益倾向将南北关系定位为国家间关系。因此李在明政府不会激进推进统一政策,而是聚焦对话合作——该策略也符合进步阵营的对朝政策观:重视南北关系,甚至鼓励美国改善美朝关系,以此带动朝韩互动及半岛和平进程。这应是李在明政府的基本方略。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上一篇:多彩赛事点燃夏日激情
下一篇:江西以科技力量守护“耳畔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