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从来不是要斩断传统之根,而是为陈规陋习做“减法”,为文明新风做“加法”。
“以前办场白事要很多天,少说也要花5万元,现在一天半就能搞定,既节省了时间,又减少了花销。”丁当镇华岳村村民黄根琪道出了隆安县以“一村一策”工作机制推进移风易俗之后,为村民们带来的改变。
聚居着壮、瑶等12个民族的隆安县,曾受困于陈规陋习:华岳村办丧事要举行3场仪式、前后操办6天;乔建镇培正村办丧事需准备大量烟酒、聘请诵经队伍;天隆村“脱孝宴”环节冗杂、消费不菲……针对这些问题,隆安县跳出“一刀切”思维,以“村民议、村民定、村民守”为核心,创新推出“一村一策”差异化方案,让文明新风在乡土大地扎根结果。
传统与新风的“平衡术”
在华岳村,每逢遇上大事小情,“围桌夜话”总是十分热闹。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就红白事操办事宜各抒己见。“咱村的‘十兄弟’互助传统不能丢,但流程确实能简化。”村民李凌强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经过多次讨论,华岳村在保留“十兄弟”互助传统的基础上,优化帮工制度,推出了简约婚宴模式——“十兄弟”依旧在红白事时义务帮工,但白事从原来的6天3场仪式压缩为1.5天,取消了诵经环节,宴席规模也大幅缩减;红事控制在30桌以内,只邀请亲朋好友。
传统与新风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华岳村的实践证明,保留文化根脉与破除陈规陋习可以并行。
黄根琪算起了账,“以前办场白事需要花费5万多元,现在2万多元就够了。红事以前有些家庭要办50桌,甚至因此欠下几万元债,现在两三万元就能搞定,既尊重了传统,又减轻了负担。”如今,华岳村的火葬率也提升到90%以上,村民们卸下了沉重的经济包袱。
凉亭里议出好规矩
震东集中安置区民兴社区的凉亭,是居民们议事的好去处。“电动自行车乱停乱放太影响出行了”“高空抛物太危险,回去要给孩子们说说”“彩礼攀比之风不能长”……凉亭内经常聚集着不少居民,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着社区里的大小事。
“以前社区定规矩,总有人觉得没有征求过自己的意见而抵触抗拒,执行起来难度大。”民兴社区第一书记黄柏雄说,“通过凉亭议事会,有事大家一起商量,问题就好解决。”经过讨论,社区制定了《居民“六要六不”公约》,明确红白事宴席从简、每桌500元以内、随礼不超过100元等内容。居民们自觉遵守公约中的规定。
凉亭议事会成为基层民主的生动课堂,抽象的“居民公约”变成了具象的生活指南,真正实现了“我的规矩我制定”。
社区内的“感恩超市”更是调动了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居民参加公益活动、志愿服务能获得积分,积分可以兑换生活用品。”超市管理员农慧玲介绍,“大家在参与活动、兑换生活用品的过程中,融入感更强,居民相处得越发和谐。”
议事小组减负担的妙招
记者来到乔建镇培正村龙生内屯时,村里的“七人议事”小组成员正围坐在凉亭内,讨论村中事务。
“七人议事”小组成员陆宏干说:“以前办丧事要3天,在外务工的村民来回折腾,既浪费时间又影响工作。经过大家讨论,现在简化为1.5天,村民第二天就能返程务工。”
从3天到1.5天的变化,不仅是时间的压缩,更是观念的更新。这种务实之举让外出务工人员既能尽孝,又不耽误生计,体现了基层治理的人性化考量。
“七人议事”小组成员由村民推选产生,每月碰头两次。聚焦丧事操办中的铺张浪费问题,“七人议事”小组决定精简环节,给大家减轻负担。“以前办丧事要准备大量烟酒,还要聘请诵经队伍,既繁琐又费钱。”陆宏干介绍,现在定下了简办的规矩,能减的环节一律减掉,村民的负担轻了不少。
文明新风带出“新榜样”
移风易俗最持久的动力,莫过于让群众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创造”。隆安县的实践表明,当村民成为改革的主角时,文明新风就有了生生不息的力量。
隆安县“一村一策”推进移风易俗,成效日益凸显。那重村推行婚宴“减餐制”,为新人减负近万元;天隆村取消了“脱孝宴”,摒弃了陋习,村中“孝老爱亲之星”潘生庆十余年如一日照顾毫无血缘关系的邻居老人,村民潘世模创作一首首山歌传唱移风易俗;那桐镇那元村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甘玉闻扎根农村,默默守护留守儿童……
在这些榜样的带动下,越来越多村民从“看榜样”变为“学榜样”,进而成为“新榜样”。如今的隆安县,红白事大操大办的少了,简约文明的多了;铺张浪费的少了,勤俭节约的多了;邻里矛盾少了,互助友爱多了,一幅文明和谐的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本报记者韦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