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湖州日报)
转自:湖州日报
讲述人:吴兴区织里镇老兵驿站
站长陈建如
7月30日,台风“竹节草”来袭,我带领织里的退役老兵顶着风雨赶到农户葡萄园里,帮他们加装防护罩、更换松动的压膜线。风雨中,大家的衣服都湿透了,但果农们心里踏实了。在这样的极端天气中,这是老兵们最应该去的地方。
我是一名穿了20年军装的老兵,现在是织里公安分局织东派出所的社区民警。很多人叫我“老兵警长”,我倍感亲切,让我永远记得自己从哪里来,也时刻提醒我该往哪里去。
1990年,18岁的我穿上绿军装,走进部队这个“大熔炉”。20年的军旅生涯,有太多难忘的经历:在汶川,我曾带领突击队,翻越塌陷无路的高山,为灾区群众送去药品和食物;在西藏和新疆,我要应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和随时可能出现的危险,守护祖国边陲的安宁……
2010年转业时,战友说:“老陈,该歇歇了。”可我心里空落落的——习惯了冲锋,哪能突然停下?当时,有几十个职位供我选择,但我毫不犹豫选择了当警察,成了织里镇轧村警务站的“新兵”。
工作中,我经常和退役军人打交道,他们也喜欢叫我一声“老班长”。他们正义感强又有爱心,都想着退伍后能不能再为社会做点什么。众人拾柴火焰高,我把辖区的老兵都集中起来,一起发挥余热。记得2018年8月1日老兵驿站成立时,“应征入伍”的人排到了马路上。领到迷彩服那一刻,老兵们纷纷感慨:“好像又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如今,驿站里登记注册的老兵达到386人,最年长的85岁。很多老兵是党员,责任心强、政治觉悟高、群众口碑好。我从帮助解决群众身边小事入手,把老兵分为宣传、调解、巡逻3个队,老兵们也在解决邻里纠纷、消除隐患、协助交通治理中发挥了作用。
群众忧心忡忡进门来,高高兴兴回家去,这种情形经常发生在老兵驿站的调解室内。参与调解的老兵中有企业家、村干部、工人等不同职业。我会根据调解员的职业优势与纠纷类型进行匹配,使调解更具针对性。越来越多的群众慕名而来,请求调解纠纷,其中不乏一些长达数年的疑难纠纷。这些年来,我们已成功调解纠纷300余起。
现在,老兵驿站不但成了退役军人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更打出了“有困难找老兵”响当当的牌子。好多老兵回到这个集体中,感觉又回到了部队,不仅找到了归属感,还找到了用武之地。老兵们都说,到了地方以后能够起带头作用,感觉是挺骄傲的事情。
(记者 俞黎新 整理)
上一篇:公益托管解决暑期带娃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