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树的格局)
今天聊聊光启15周年庆典长文,这篇通稿信息量不小。
首先,最让人眼前一亮的,莫过于光启这十五年间干成的“大事”。从零起步,硬是把超材料从实验室里的概念,一步步打磨成了产业化的“大生意”。再看团队规模,4200多人的队伍里,总师、博士后、大国工匠等各路人才齐聚,人才储备堪称扎实雄厚。
还有,公司管理层战略定力惊人。刘董十年前就定了“深度垂直”的路线,说白了就是从上游材料到下游产品全包了,不依赖外人,自己造、自己卖。这不光省钱(据说产品价格比行业低30%-50%),更让公司在军工、航天这些敏感领域卡住了技术主导权。(这行业指的就应该是超材料,目前就你一家,也就你自己价格降了。)
你看光启搞了1919家配套企业,整个产业链打通,像长城一样坚固,这在当前“卡脖子”的国际环境下简直是华为、大疆一样的存在啊。数据上更亮瞎眼。专利申请超6000件,授权超4000件,全球第一。这不是吹的,是实打实的技术护城河。
生产方面也很恐怖,画了11万张图纸,写了38亿字的工艺大纲,搞出几千套专用设备。这不光是数字大,更是效率的体现,说明他们把数字化玩明白了。2021年光启自己搞了管理平台,数字化了所有流程,编制效率提升5-10倍。
光启更牛的是成本革命。2024年比2020年,采购成本降55%、人力降33%,综合运营成本降56%。这可不是小打小闹,成本大降意味着利润空间暴涨啊!尤其用在国防领域,像电磁调制设备这些,政府订单稳赚不赔。(这力度太大,等半年报验证一下)
产品方面,四代超材料技术都产业化落地了,特别是第四代在航空装备上的深层次应用,据说改写国际竞争局面。
光启还搞出个低成本无人机,3.5个月就整出来,测试还100%达标。这说明技术转化快,研发实力杠杠的。(还是没有具体、明确的证据放出来,等吧!)
但更让人留意的,是刘董的管理哲学,强调“长期奋斗,深度创新,以终为始”,这不是鸡汤,是实打实的执行力。
人才战略也猛,培养3607多名“大国工匠”(这里指的应该是国家认证的“行业尖兵”,如果这个数字没搞错,86%的比例,难以置信,打个?),员工人均担3.7个重大研发任务,强度比同行高2-3倍。这在人才稀缺的科技行业,可是核心竞争力啊,比烧钱买设备管用多了。
由此看来,光启无疑是一只“极具潜力的成长股”。
首先是赛道够“硬核”。超材料作为未来的颠覆性技术,应用场景广泛,从隐身装备到无人机都能派上用场,有预测显示,其市场规模未来15年可能突破万亿。
注:“未来15年突破万亿”指的应该是这15年期间,整个超材料产业链相关的研发、生产、销售及应用落地所产生的累计市场价值总和(而非单一年度规模)。
其次是政策红利,光启的使命是“为中华民族打赢未来战争”,这意味着国家背书,国防订单源源不断。成本降那么多,利润自然肥厚。
再叠加上智能化管理、全产业链掌控,有人说光启的估值潜力不输宁德时代、比亚迪早期。你看A股市场,这种技术护城河深、又有国家战略的票,长期来看能走牛。
不过,投资嘛,不能光看彩虹屁。这篇文章是庆祝文,完全正向,没提风险点。
风险点也是老生常谈,如依赖单一行业,太注重国防应用,万一政策风向转或者预算砍了,业绩会波动。如超材料技术门槛高,但竞争在加剧,海外对手虎视眈眈,光启的专利墙能顶多久?如预期拉得太满、估值太高、现金流太差等等问题。(说实在的,没这些问题,早飞了。)
未来十五年,光启说要重定义全球科技版图,这flag够大,但它的执行力,已让我生出七八分信服。如今这年头,能把“三能精神”(能吃苦、能打仗、能坚持)深植为企业文化的公司,真的值得高看一眼。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附:
官宣各基地进展情况:
株洲基地计划在8月15日左右举行试生产仪式(2号厂房率先启动生产),预计在10月中旬举办投产仪式和投资者参观交流活动。
天津基地预计在11月初举办投产仪式(另天津上合峰会和阅兵期间,大部分基建将暂停,我司在积极协调开工)。
乐山基地:相关产业链配套企业总部已全部落户乐山,其中大部分企业已启动产线投产;光启总部大楼正处于装修阶段,待完工后将正式入驻。
下一篇:北京国际潮流玩具展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