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秦聪聪 济南报道
肠道作为人体消化系统的“生命运输干线”,昼夜不停地承担着食物研磨、营养吸收与废物排泄的重要职责。
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一科主任、消化内镜中心主任魏志提醒,肠道黏膜出现异常增生,形成肠息肉,就像这条“干线”上出现障碍物——初期可能阻碍消化进程,导致腹胀、排便异常等不适;若任其发展,部分息肉还可能逐渐恶变,成为威胁健康的潜在“炸弹”。
魏志介绍,肠息肉是指十二指肠、小肠、结肠、直肠等部位的黏膜表面向肠腔内突出的赘生物。
从病理类型看,主要分为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等。其中,腺瘤性息肉被明确列为癌前病变,随时间推移癌变风险较高;而增生性息肉和炎性息肉虽相对安全,但在特定条件下仍可能发生变化,不容忽视。
医学研究发现,肠息肉的形成与五大因素密切相关。首先是不良饮食习惯,长期高脂肪、高糖、低膳食纤维的饮食结构,会刺激肠道黏膜,减缓蠕动,延长有害物质停留时间,吸烟和过量饮酒也会加剧风险。 遗传与家族史同样关键,家族中有肠息肉或肠癌病史者,患病概率显著上升。
此外,年龄增长会导致肠道黏膜代谢能力下降,慢性炎症与基因突变积累增加;慢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肠道疾病长期刺激黏膜;肥胖、2型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通过胰岛素抵抗等机制促进息肉形成,这些都是重要诱因。
值得警惕的是,肠息肉早期症状极具隐匿性。多数小型息肉不会引发明显不适,这也是其难以被察觉的主要原因。 随着息肉增大或恶变,可能出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等信号。肠息肉便血多表现为血液与大便混杂、颜色暗红,易与痔疮的鲜血附着于大便表面相混淆;部分患者会出现长期便秘与腹泻交替、腹痛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这是息肉影响肠道蠕动和消化功能的结果。当息肉大到堵塞肠腔时,还可能引发肠梗阻,出现剧烈腹痛、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急症。
肠镜检查作为目前最直接准确的诊断方法,能让医生清晰观察息肉的大小、形态和位置,必要时可直接取组织做病理检查明确性质。粪便潜血试验若呈阳性,提示肠道可能出血,需进一步排查息肉等病变。对于无法耐受肠镜的患者,CT结肠成像可作为辅助手段,但准确性稍逊。
魏志介绍,较小的息肉可在肠镜下直接切除,这种微创手术创伤小、恢复快;若息肉较大、基底较宽或怀疑恶变,则可能需要外科手术治疗。治疗后,患者需定期复查以防复发。
预防肠息肉,应从健康生活方式入手。饮食上注重均衡,多吃新鲜蔬果和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减少高脂肪、高热量食物摄入;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促进肠道蠕动;保持良好作息,避免熬夜,戒烟限酒,减少肠道刺激。有家族遗传史者更需提高警惕,定期筛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