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委员直击“痛点” 部门亮出“方案”
专题协商后 一些适老难题有了答案
“截至2024年,成都60岁以上常住老龄人口达445万。建设老年友好型城市对于着力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7月31日,市政协十六届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围绕“加快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展开专题协商。会场内,9位市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围绕居家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社会保障等核心议题展开激烈探讨,11个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现场针对性答复。一问一答间,委员们的关切得到了真诚的回应,共识在交流中凝聚。
创新方式
提问更直接 回应更高效
此次专题协商增设互动问答环节,打破“委员发言—部门书面回复”的传统模式,让提问更直接、回应更高效。“农村养老设施利用率低怎么办?”“老年教育课程如何更贴合需求?”从“温和建言”到“坦诚交流”,委员们接连发问,部门负责人直面问题、坦诚作答,让参政议政更冒热气、更具实效。
“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市政协常委潘冬梅在谈及参会感受时,特别强调了此次协商会“调研有深度、讨论接地气”的特点。她认为,委员们围绕民生实事深入调研,提出的建议有依据、有分析,“部门回应及时,成果能有效转化为工作抓手,让履职更有获得感。”
这种互动性在新增的针对性发言、部门即时回应环节中尤为凸显。市政协委员李驰表示:“直观反映问题后,对口部门能第一时间回应,明确哪些建议可吸收、哪些需着重考虑,不仅让委员‘知情明政’,更提升了建议的针对性和实际价值,倒逼职能部门深耕业务、前瞻思考。”
如何通过长效机制激活协商效能?市政协委员李昂坦言,新的协商形式对委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沉下去做扎实调研,用数据和案例支撑建议,确保建言‘靶向发力’。”专委会的精准指导,更帮助委员们在专业领域发挥优势,让建议既贴合实际又具操作性。
委员“靶向”发问
直击“适老”痛点
自4月份课题启动以来,调研组实地走访7个区(市)县的13个涉老点位,针对老年人需求、养老服务满意度等核心问题,设计包含100个具体指标的问卷调查,为协商找准“靶心”。
“当前,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不足、服务覆盖率较低,无法有效满足老年人需求。”市政协委员周煜开门见山,指出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他建议,强化供给、培育专业机构、补齐农村短板“三管齐下”,并呼吁通过制定《居家养老服务条例》、推广智慧养老设备、深化医养结合等举措,让选择居家社区养老的老年人获得更优质服务。
“目前,公办养老机构入住率不均衡、专业照护人员缺口大,民营机构运营压力也比较突出。”李昂聚焦机构养老高质量发展,指出当前存在的资源闲置与供给不足并存、应急能力薄弱等问题,建议加速失能失智照护专区建设、健全应急管理体系、优化委托经营机制,推动养老机构从“保基本”向“提品质”转型。
会上,邹凌琦、刘军、贺朝晖等多位市政协常委、委员相继发言,分别从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老年人健康支撑体系、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等角度提出意见建议:扩大长期护理保险覆盖范围、推动医养数据跨部门共享、建立“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培育银发经济新业态……一条条针对性建议,既立足当下民生痛点,又着眼长远体系建设。
部门“有备而来”
坦诚回应、现场解答
面对委员们的密集发问,市级相关部门负责人现场“接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堵点、难点浮出水面,各方在交锋中凝聚起“加快构建全链条适老生态”的共识。
“针对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供给问题,我们已推动87家养老机构转型为复合型开放型机构,累计‘走出去’服务5万余人次、‘引进来’体验9万余人次。”市民政局负责人现场回应,下一步,将加快构建城区五级和农村三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嵌入式小区为老服务点890个。
面对委员提到的“机构养老专业人才短缺”问题,市人社局负责人表示,已建立养老护理员技能培训体系,2024年培训1837人次,发放人才补助522.1万元,下一步将联合高校开设智慧养老专业,确保护理员持证上岗率达60%。
市医保局则针对长护险政策落地问题回应:“成都市长护险制度试点以来,累计享受待遇人员20.63万,培育定点服务机构333家,有效保障了失能家庭照护权益、促进健康产业发展。下一步,计划年度内推动25家基层医疗机构转型为长护服务机构,做强长护险服务供给、盘活闲置医疗资源。”
从财政投入到土地保障,从适老化改造到银发经济培育,市级部门负责人逐一回应委员关切,既有政策解读,也有具体举措,更有对委员建议的吸纳表态。“委员提出的‘做强银发经济产业链’建议极具参考价值,我们将尽快研究出台本地支持政策。”市发改委负责人的回应引来委员们的频频点头。
“下来后,我们会继续调研对接,推动政策落地,让协商成果真正惠及老年人。”市政协常委蒲虎告诉记者,“正如委员们所说,将以务实履职助力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让每一个共识都化为民生福祉的生动实践。”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陈秋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