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聊一聊这样一个话题:钱是省出来的,还是赚出来的?
老实说,这个话题太具有迷惑性了。
我们的父辈小时候穷啊,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
比如随手关灯的习惯,在很多家庭都会发生,即便现在都是LED灯,父辈们还是改不了,甚至还强迫我们也必须随手关灯。如果我们做不到,他们还会反复唠叨说教,是不是说中了你的血泪史?
可以这么说,“钱是省出来的”的观念已经深入他们的骨髓。
从小受父辈们的耳濡目染,特别是工作后父母反复叮嘱:钱省着点花,多攒点钱。我们很多人都不自觉地也形成了和父辈们一样的观念。
一、钱是省出来的,更是赚出来的
这句话,严格来说不能算错。说它是理财误区,是因为很多人只是一味地省钱,越活越猥琐,干什么都舍不得钱,每天想的都是在哪里还可以再省一点,反而浪费了生命中真正重要的。
想要省钱就得花费时间精力。
穷人什么不缺?
时间啊。
所以,穷人的时间不值钱,使劲浪费。
有位甘肃的大哥跟我讲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主人公是他的同事,天天算着怎么省钱。有一次他给父亲买了一辆电动车,这是孝心,是好事。不过,他在市里,老爹在县城,开车运回去嫌浪费油钱。
于是,开着电动车就直奔县城,结果半路没电了,又找老乡充电,花了2元钱,最后开了整整一天的电动车才到县城,自己则是坐大巴回市里。
这样的折腾,这样的省钱,真的让人不敢苟同。为了省钱而忘记了生活的目的,要不得。节俭要适度,起码身心健康和时间成本是必须要考虑的。
这个理财误区就是在解答“理财最终靠什么”这个问题,也就是节流和开源哪个更重要?
即便理财早期提倡储蓄,但是该花的钱一定要花。什么是该花的,什么是不该花的,正确识别出这两者就是人生的智慧所在了,很多人一辈子都在探寻。
投资自己的钱一定要花,投资自己也是一种理财。比如,考试前,花不少钱请好老师补课,提升复习效率,最后考了高分,进了好学校,事实上就是“省了钱”,用“钱”买来高效率。
这个理财误区还可以用机会成本来解释。机会成本说的就是为了获得一样东西,就必须放弃另一些东西。比方说你想省钱,那你就要放弃诸如时间、效率之类的东西。
生活中,有些不必要的节省,反而会丧失更多的金钱。
经常有人买质量很差的便宜货,结果花了跟价高质优同类品差不多的钱,却买了一堆破烂,这就是不必要的节省。看起来每一次都花钱少了,但实际上并没有节省成本。
有些街边小店为了节省成本,以次充好,生意很快就不行了,这样的节省值得么?
省钱省习惯了,内心也很屌丝,这样的人不可能交到什么有帮助的朋友,因为会把人家吓跑的,剩下都是些困难的朋友,借钱救急他们没有钱,托人找路子找关系他们没关系也没有路子,怎么帮你?
应该说,钱首先是省出来的,没有钱怎么做到钱生钱,省下一些不必要的开支,省下来的钱就是我们的本金。然后,再把省下来的钱进行投资,让自己的财富不断滚雪球。
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钱是省出来的,更是赚出来的。
这里用的“赚”而不是“挣”。“挣”钱和“赚”钱有什么区别?
今天咱们来咬文嚼字一下,我的理解,
“挣”是提手旁,“赚”是贝字旁,“贝”字旁都和钱币财富有关。
“挣”隐喻靠自己的双手打拼,辛勤劳动获取财富,而“赚”则是靠着钱获取更多的财富。
二、穷人、中产、富人的现金流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钱是赚出来的”,我们来看一看:
穷人、中产、富人他们的现金流到底如何?
1、穷人的现金流
先来看穷人的现金流。通过工作,获得工资收入,然后会有衣食住行各种支出,接着再工作,这样一个循环。
我们来举个例子,比如穷人通过工作每月工资3500元,两口子加起来,每月就有7000元,每月吃要花1000元,房租要花1500元,再养个孩子1000元,剩下的再买点衣服,还有娱乐交通通讯等花费,再给父母一点养老钱,基本上所剩无几了,这是大多数穷人的现金流。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穷人本来收入不高,必要的开支就已经把工资收入花的差不多了,穷人舍不得花,不敢花,也没多余的钱花。
即便最后,好不容易攒了一些钱,穷人能接触的理财工具相对较少,保值增值也有限。
我们经常在新闻中听到,老年人没有存银行的习惯,把钱纸币放到床底下的,若干年后钱都烂了,这个让人唏嘘不已。
2、中产的现金流
我们接着看中产的现金流。通过工作,获得工资收入,然后会有衣食住行各种支出,还有房贷、信用卡等各种负债,接着再工作,这样一个循环。
还是举个例子,比如有个中产家庭,夫妻俩加起来,每月有2万收入,每月要还7000元的房贷,每月在吃上面花2000元,孩子的各种教育也要好几千,还有物业费、着装费、朋友交际费、女性的化妆品包包等等,基本上也剩不了什么。
赶上6.18、双11、双12疯狂打折的时候,自然是买买买。每到春节、十一等假期,朋友们都出去旅游了,自己也想去看看世界,或者说孩子要多出去开眼界,存款不多怎么办?
刷信用卡、用花呗,用白条。中产家庭因为有稳定且不错的收入,是银行、淘宝、京东眼中的优质顾客,透支花几万块钱去马尔代夫旅游,去新马泰溜一圈,去欧洲深度游等等。
旅游回来后,欠的钱怎么还?
那方便,现在都给了免息期,还可以分期付款,通过未来几个月的收入就可以还清透支了。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中产虽然一个月有几万的收入,但是由于花费非常多,都是负债型的花费,所以未来的收入相当于提前就已经锁定了要去还这些金融机构的本金和利息。
中产通过工资获得的收入,除了支出,比穷人还多了负债,假如房贷月供比较高的话,压力可想而知,所以中产比较焦虑,这就是非常典型的中产现金流。
不管是穷人还是中产,都陷入了“老鼠赛跑”的恶性循环。
那么,什么是“老鼠赛跑”?
“龟兔赛跑”的故事妇孺皆知,“老鼠赛跑”却鲜有人知。它是关于老鼠之间的比赛吗?
不是。
事实上,“老鼠赛跑”一词出现在<<富爸爸穷爸爸>>一书中,被比喻用作“现金流的教育游戏”。
在游戏中,“老鼠赛跑”圈内的人们为金钱而工作,每月的支出主要靠工资来维持,没有属于自己的资产,或者虽有资产但带来的收入还不足以维持家庭的花费,所以只能在“老鼠赛跑”之中求生存。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穷人、中产终生辛苦的工作,也只能够满足日常基本的消费和负债,没有太多财富积累,社会阶层也在原地不动,稍微遇到一点风险,可能阶层还会下降。
3、富人的现金流
最后我们看富人的现金流。通过工作,获得工资收入,然后会有衣食住行各种支出,还有股票、债券、房地产等各种资产,这些资产又会带来收入,接着再工作,这样一个循环。
除了富二代,很多富人最开始的时候他也是穷人,再变成中产,最后晋级富人。或者最开始是中产,再晋级到富人。
假如他最开始是中产人群,家庭每月有2万收入,每个月房贷7000元,其他支出是5000元。富人在早期的时候都是非常自律的,就是他不会因为周围朋友同事去日本旅游,也想去日本旅游,不会因为周围朋友都在买名牌包包,自己也必须有一个。
在没有钱的时候,或者是资金量比较小的时候,他会控制自己的支出,比较节俭,非房贷支出一直控制在每个月5000块钱。
那么,这样每个月还有8000元,怎么办呢?
富人就会把这8000元去购买资产项里面的各种资产,比如说好公司的股票、指数基金、银行理财等,慢慢的积累个两三年以后就可以买一套有投资价值的房屋首付了。
由于富人买了这么多的好公司股票,买了一些有租金回报的房子,现金流就会源源不断地每年产生,添加到他的收入里面。这些收入都是工资之外的,就可以覆盖掉部分生活支出。
随着资产量的不断增加,总有一天达到一定的程度,工资外的收入就覆盖到全年的生活支出,甚至几年的生活支出。比如每年工资外收入是12万,每月花5000元,一年就是6万元的生活支出,覆盖完还结余7万元。这时富人可以买一些升级的消费品,也可以继续买资产。
大家可以看到,富人就是在他年轻的时候源源不断地积累资产,无论是房产,无论是好公司的股权,每年的分红或收益已经可以覆盖掉他的支出,经过这样的循环就会变得越来越有钱,真正做到了财务自由,这就是富人的现金流。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穷人、中产、富人他们的现金流。
穷人的现金流为几乎为负,主要靠打工挣钱,但冲动消费、盲目负债往往让他们越来越穷,光靠工资收入,即使很节约,也很难跳出“老鼠赛跑”的陷阱。
中产主要收入也是职务性工作,会存钱买高价值的物品,有投资理财的概念,可能会在中年后有所结余,但是又要为孩子上大学成家,以及以后退休操心;
富人主要靠投资赚钱,房地产、股票、基金等都有所涉猎,有一天他不工作的时候,他的这些房租分红等财产性收入就可以覆盖掉他的支出了。
所以,富人总是让钱为自己工作,而穷人总是为钱而工作。穷人穷其一生追着钱跑,而富人就已经让钱产生收益满足自己的日常开销和欲望。
我们要更长线、更高角度的看待自己、看待生活,而不是只看眼前、手边,为了省钱而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