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泽寰 雷诗雅
当“直木山集”的落地窗将南川河畔的晨雾揽入室内,九间以中药命名的客房传出一阵欢声笑语——这家藏身于浏阳市澄潭江镇,投资1000万元的精品民宿于日前开业,首月便接待游客超500人次。
“我们想为每一位游客打造一片逃离城市喧嚣、回归自然宁静的‘桃源’。”直木山集民宿设计师“邓木头”说。这家浏阳南乡首家高端民宿正用悬崖营地的星空与无边泳池的碧波,揭开这座湘赣边陲小镇文旅融合的新篇章。
从黑色煤山到绚烂花海,从传统工坊到美学民宿,澄潭江以“红、绿、紫”三色,在6.8万人口的土地上,勾勒出乡村振兴的鲜活图景。
红色沃土,在历史深处汲取力量
车行至澄潭江镇碧溪村,一条蜿蜒的南川河串联起无数红色记忆。曾涤将军生平事迹陈列馆便矗立于河畔,青瓦灰墙的湘东民居风格建筑里,陈列着将军生前用过的马灯、公文包等物品,无声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
1913年,曾涤在这里出生,16岁参加革命,历经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成为新中国开国少将。讲解员指着墙上泛黄的照片说道:“将军始终牵挂家乡,1958年回乡时还在院子里亲手栽种下桂花树。他严于律己、克己奉公、心系桑梓的品格,深深影响了后人。”
陈列馆不仅是附近党员干部重温初心的教育基地,更成为传承红色基因与优良家风的重要场所,来访者络绎不绝。
红色资源的活化让历史有了温度。依托丰富的红色家底与曾氏家族等本地优良家风资源的深度挖掘,澄潭江镇计划推出“重走革命路”“红色故事会”以及“家风传承实践行”等特色研学课程和活动,旨在将革命历史、红色家风与现代公益文明实践有机结合,为文旅增添一抹亮丽的红色,让游客在历史的深处汲取力量,在新时代家风和善行的感召下,凝聚向上向善的精神动力。
绿水青山,夏日荷塘带火漫游节
当盛夏的阳光洒满和家村,200亩夏荷园便成了澄潭江最热闹的所在。清晨的露珠还挂在荷叶上,摄影爱好者已架起相机,捕捉“莲叶何田田”的诗意;傍晚的微风拂过荷塘,带着孩子来赏荷的家庭在栈道上漫步,惊起几只白鹭掠过水面。
“以前这片是荒田,现在成了‘聚宝盆’。”和家村党总支书记陶芦算起了生态账:荷塘不仅免费对游客开放,还通过采摘莲蓬、售卖藕尖等衍生产品,每年为村集体增收超10万元。荷塘的生态循环系统更带动了周边产业——塘泥滋养葡萄,荷叶成为龙虾养殖的天然遮阳伞,形成“荷+葡+虾”的立体农业模式。
每逢七月的乡村漫游节,游客除了赏荷、摘葡萄、尝龙虾,还能在砂罐非遗工坊体验手工制陶,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
“制作一只砂罐要经过和泥、做坯、晾晒、烧制等工序。”年逾花甲,从业40余载的李守平向来访的游客耐心介绍砂罐的工艺和特点,“砂罐能够保留食物最原始的味道和功效,十分适合煲汤、熬中药。”
据悉,和家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砂罐制作基地是现今浏阳市境内唯一一处保存最完整、技艺传承最好的砂罐制作基地。来自长沙的游客周女士说:“白天赏荷摘葡萄,晚上看非遗表演,这样的乡村游更惬意。”
紫葡飘香,采摘经济激活乡村活力
从夏荷园出发,步行十分钟便到了龙坎葡萄园。400亩葡萄园里,10多个品种的葡萄顺着藤蔓攀爬,巨峰的紫黑饱满、阳光玫瑰的翠绿透亮、夏黑的酸甜多汁,让人垂涎欲滴。
在这份葡萄的甜蜜之外,澄潭江镇丰富多元的特色农产品也次第成景:洲田村成片的辣椒缀满枝头、饱满的茄子泛着油光;达坪村的藤蔓上结满了瓜蒌,沉甸甸的果实挂满枝头;渠城村的稻田里,“渠农大米”映着丰收的金黄,山涧林边蜂箱错落,流淌着清甜的蜂蜜。
“最多一天接待了800多人,光葡萄就卖了3000多斤。”园主李运图擦着汗笑着说。这位曾在外经商的村民,2015年回乡牵头成立合作社,将荒坡改造成葡萄园。如今,葡萄园年产葡萄7.5万公斤,还种了桃子、梨子等水果,实现“四季有果摘”。
葡萄架下藏着乡村振兴的密码:80多名村民在这里务工,人均年增收2.4万元。“以前守着几亩薄田过日子,现在家门口就能赚钱。”正在分拣葡萄的村民说,每月能挣3000多元,还能照顾家里老人。
这种“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将澄潭江的农业从单一的“卖产品”升级为集采摘、体验、观光于一体的“卖体验”。
红色铸魂、绿色打底、紫色添彩,三者交织成的“澄潭江范式”,不仅诠释着“强镇富市”的深刻内涵,更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正如南川河的流水不舍昼夜,这座小镇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新的篇章。
上一篇:新华财经早报:8月1日
下一篇:省委常委会召开议军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