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嘉兴日报)
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 沈焕娉
在嘉兴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总有一抹“迷彩底色”在闪耀。
全市近10万名退役军人怀揣退役不褪色的滚烫赤诚和敢啃硬骨头的果敢血性,续写着从“最可爱的人”到“顶有用的人”的精彩蜕变,在发展一线永为“当兵的人”。
把“军令状”立在建设一线
连日来,在嘉兴南湖机场建设现场,59岁的退役军人周大勇带领参加机场建设的退役老兵们穿梭在建设现场的各个角落。“台风即将来临,货运工程通往圆通项目水系必须在两天内打通。”这句带着军人硬朗气息的指令,让他们想起多年前在部队执行任务时的模样。
作为嘉兴全球航空物流枢纽项目指挥部副指挥长,这位1990年退伍的老兵,职业生涯几乎与重大交通项目绑定,从航道、铁路到高速公路工程,再到如今的军民合用机场项目,堪称“海陆空”全领域的建设尖兵。
“时间就是战机,坚持就是胜利。”这句部队里的老话,成为指挥部的铁律,更是老兵们铭刻在骨子里的信条。从2022年12月31日指挥部挂牌起,这座机场的建设时间表就被红笔圈上密密麻麻的“战斗节点”。
空军转业的姜鹏对此深有体会,作为嘉兴航空枢纽办副主任兼军民协调组组长,他还记得初期设计的机场进离场航线曾一度陷入“困境”——不是穿越居民区就是空域资源紧张,加之上海虹桥、浦东两大机场的空中流量巨大,让航线优化难上加难。
“就像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姜鹏和同样是空军转业的厉隽彦、应颂琪,发挥在部队所学,把航线拆解,反复模拟飞行轨迹,最终拿出“向东出海”方案——主航线向东北避开居民区和上海两大机场,夜间货运备用航线向东南衔接海上航路。
方案既定,攻坚开始。为尽快取得嘉兴南湖机场进离场航线批复,姜鹏和团队在春节前紧急奔赴北京,3天跑了4个相关部门;为赶上4月15日校飞,他们还在民航华东管理局“驻点”4天,从局领导到科员挨个汇报进展,当拿到盖着红印章的批复文件时,他们在走廊里击掌:“说好4月15日校飞,就绝不会拖到4月16日。”
这种“把军令状立在建设一线”的特质,同样闪耀在嘉兴快速路环线工程建设中。
征迁管理部副经理方正文12年的军旅生涯,让他养成了“绝不放过毫厘”的习惯。2018年来到快速路公司后,他从后勤、纪检、党建等轮岗到征迁,把部队的严谨变成了跨界攻坚的“隐形铠甲”。
方正文借鉴部队“团结作战”思路,协助推动由业主、街道、社区、施工单位组成的“红色四方联建”,签订的党建联建协议如同一份“作战协同令”,提升了政企协同的沟通效率,这种模式后来获评省级优秀案例。调任征迁部后,方正文身上那股“见了堵点就必须打通”的军人韧性愈发鲜明。无论是前期排摸迁改项目、与属地政府和产权单位对接,还是去工地蹲守检查、盯着政策条文琢磨,他总像在部队时排查装备隐患般细致,把“军人担当”写在征迁一线。
嘉兴南湖机场5人,快速路项目3人,有轨电车项目7人……在嘉兴近年来的重大项目建设中,有不少退役军人担任项目经理和技术负责人,他们将军事化管理模式带进日常工作中,实打实提升了效率。
“退役军人带来的不仅是进度加速,更是‘任务必达’的精神气场。”周大勇的话道出了关键——这种气场,让整个团队拥有“使命必达”的坚定力量。
将“岗哨”设在重大活动中
今年3月,第20届亚洲马拉松锦标赛在南湖之畔鸣枪开跑。当3万名选手冲出起点时,110多名退役军人志愿者悄悄松了一口气。
这些来自“军耀南湖・红船老兵”志愿服务总队的身影,是近3000名赛事志愿者中亮眼的存在——他们装配参赛包时会像清点弹药般核对数量,布置场地时会用步测校准间距,连引导手势都带着“军人范儿”。
“凌晨3点起床,4点第一班接驳车必须准点。”秀洲区王江泾镇“长虹老兵”志愿队的姚丽栋记得,赛前的三次培训,他们练得最多的是“应急手势”和“暖心话术”。有位选手因紧张落了手机,他追出200米提醒。看着他的身影,同伴心中暗赞:“这奔跑的姿态,还是当年的兵。”
这样的保障力量,在嘉兴今年的重大活动中屡建新功。
4月底的2025年全国田径大奖赛上,50余名“红船老兵”创造了“零投诉、零事故、零失误”的纪录。赛道旁,他们站姿挺拔如松;观众席上,他们引导细致入微;赛场出入口,那句“你好,欢迎来到嘉兴”的问候,配上标准的军礼和胸前的“军耀南湖”徽章,成了动人的“嘉兴名片”。
老兵们把部队保密条例变成了文件传递规范,把岗哨值守变成了精准到秒的督导。赛前器材检查,他们会像检查武器装备般在心里逐一“登记”;赛事期间,每个点位的换岗时间误差不超过30秒。这种刻在骨子里的纪律性,让保障工作既有力度又有温度。“请退役军人从事保障工作,有个优点——既懂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市体育局送来了感谢信。
据统计,我市组建了1245支“红船老兵”志愿服务队,已累计参与重大活动保障、乡村振兴、防疫抗汛等志愿服务10万余次;打造了141个“红船老兵”志愿服务品牌和各类县域特色品牌,形成“一市一品牌、一县一特色、一村一队伍”志愿服务品牌新格局;南湖红船民兵先锋连“传承红船精神、争当红船传人”志愿服务项目和平湖市新埭镇鱼圻塘村分别被推选为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和最美志愿服务村(社区)。
让“训练场”建在共富路上
在嘉兴城乡融合发展的浪潮中,用军人底色奔向共同富裕之路的退役军人数不胜数。
“既要吃透顶层设计,又要连通基层脉络。”作为我市深化“六改六融”缩小“三大差距”推动高水平城乡融合工作专班的一员,有着14年军龄的杨汝斌,因“能打硬仗”被抽调到专班,成为综合协调组的骨干力量。在全省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现场会筹备期间,他全程参与,连续数周加班加点拟定各类方案;在参与各类文件起草、工作推进时,他也充分发挥部队机关历练出的统筹思维,让市级政策更加贴近基层群众的发展需求。
“政策不是冰冷的文字,要让乡村成为更多人干事的热土。”从战略支援部队转业后,杨汝斌历经营商环境建设、农田项目监管、和美乡村建设等多岗位锤炼,这些宝贵的经历,成为他理解乡村振兴的“实践课堂”。工作中,他主动联系相关部门,丰富我市农田建设专家库,新增水利水电等领域专家十余人。
“军人的字典里没有‘不会’,只有‘学会’。”这种现学现用的钻研精神,成为杨汝斌转战多个岗位的“通关密码”,也是我市退役军人奋斗在各个领域的缩影。
在海盐县丰义牧业养殖基地,曾获“优秀士兵”称号的马伟华探索出一套生态循环的“湖羊养殖方法”——粮经种植—秸秆利用—羊粪还田—牧草轮作,与当地畜牧局、农经局对接技术专家,并与浙江大学开展校地合作项目,带动了152户村民养羊致富,马伟华把部队管理经验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致富经。
在嘉兴,通过搭平台、传帮带等方法,推出“一站式”服务,使一批又一批退役军人被吸引到就业创业队伍中,像马伟华这样的“军创带头人”有12885人,由他们担任法人的经营主体达到2.6万余家。不仅如此,军创企业发展态势良好,6256家军创企业中有上市企业2家,“专精特新”企业6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0家,规上企业581家,成为带动产业链升级的强劲“引擎”,也是创造利税的强大平台。2024年,全市退役军人经营主体缴纳税收33.04亿元。
退役军人的奉献精神,更让共富之路充满温度。65岁的陶正余连续12年坚持为部队送西瓜,还带动“崇军之家”的30多名老兵,与周边生活困难的群众结成帮扶对子;新塍镇“老班长工作室”的沈培荣,组织退役军人志愿者为独居老兵提供“代购+陪伴”服务,将关爱送到更多人的心坎上……这些看似细微的举动,如涓涓细流共同汇聚成物质共富与精神共富的暖流。
如今的嘉兴,这群带着“迷彩烙印”的奋斗者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变量”:在重大项目中是“攻坚因子”,在重大活动中是“稳定因子”,在共同富裕中是“活力因子”,拓展着热土发展的维度。
正如一位退役老兵所说:“我们脱下的是军装,脱不下的是‘向前冲锋’的姿态。”
这硬核的“兵字号”姿态,正是嘉兴筑梦新时代中的动人风景。
上一篇:【新股日历】8月1日新股日历
下一篇:沈阳于洪:数智赋能提升办案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