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南昌:
见字如面。
案头的台历翻到7月底时,手机推送了英雄城南昌“一江两岸”灯光秀的视频。当“八一”的字样在两岸的高楼上亮起,赣江的水波将红光揉成碎金。那一刻,我想起了珍藏的那枚徽章——那是17年前,我从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带回的纪念品,衔接着彼时我与英雄城朝夕相伴的4年光阴。
第一次踏足英雄城的土地,是置身在大学的新生潮中。刚下火车,湿热的风就裹着香樟叶的气息扑过来。在前往学校的公交车上,经过八一广场时,接站的学长指着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说:“看见没?那是这座城的脊梁。”彼时我尚不懂这句话的分量。
入学后的某个周末,我来到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的长廊。砖墙爬满斑驳的时光,玻璃展柜里的老物件带着硝烟的余温,无声诉说着当年的峥嵘岁月。讲解员说:“1927年的那个夜晚,清脆的枪声划破夜空,像一道惊雷划开了沉沉黑夜。”走出展馆时,恰逢一群小学生列队参观,红领巾在胸前晃成小小的火焰,童声齐唱着:“东方红,太阳升……”歌声落在石板上,弹起细碎的回音。
我站在原地望着他们,忽然就懂了:这座城从来不是历史书里铅灰色的印刷体,而是流淌在街巷里的滚烫热血,是一代又一代人用脚步踩实的鲜活记忆。
深夜,同学们曾在宿舍卧谈,讨论“英雄”该是什么模样。直到那年清明,老师带领我们去往方志敏烈士纪念园。青灰色的纪念碑在薄雾里静静矗立。纪念碑前,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兵被搀扶着上前。他抬手敬军礼时,单薄的身躯显得是那么挺拔。那一刻,望着老人颤抖的肩膀,忽然就懂了:所谓英雄气从来不是孤勇,而是藏在岁月褶皱里的接力——是1927年革命者举起的枪,是建筑工人架起的八一大桥,是如今街头巷尾早点摊主掀开蒸笼时眼里的热气,是快递员踩着单车穿梭在巷弄里的身影,是每个为日子打拼的人眼底不灭的光。
毕业那年离开前,我特意起了大早去八一广场。天刚蒙蒙亮,我看到晨练的老人、穿校服的学生、戴安全帽的工人,从城市各个角落涌来。那一瞬间,我清晰触摸到这座城的脉搏——原来英雄城的底色,从不是冰冷的岩石,而是无数双手、无数颗心,年复一年用热爱焐热的温度。
离开的17年,南昌总像枚藏在记忆深处的书签,在不经意间被翻到,瓦罐汤揭开盖子的瞬间,恍惚间就回到大学食堂排队打汤的清晨。
去年带孩子看《觉醒年代》,当“南昌起义”四个字在镜头里闪现,孩子指着问:“妈妈,这是你说的那座勇敢的城市吗?”我给他讲起您如何从硝烟里站起来,如何在时代的浪潮里甩开脚步奔跑,说起赣江上架起的一座座大桥,地铁隧道在江底穿行时,老南昌人在车厢里讲着熟悉的方言。
其实这些变化,我也都是从老同学的朋友圈、从新闻推送里一点点拼凑的,每当我看到这些,都忍不住对着手机屏幕微笑——英雄城南昌啊,您跑得那么快,却又把初心揣得那么紧。
此刻,窗外月光落在徽章上,泛着柔和的光。忽然很想穿过时光的长廊,回到那个香樟满地的9月 ,对那个怀抱着录取通知书走下火车的自己说:好好爱这座城吧,它会教你什么是勇敢,什么是坚守,什么是把平凡的日子,过出英雄的模样。
若有机会,我定会再去走走。想沿着新修的赣江步道,看夕阳把大桥的钢索染成蜜糖色;想钻进万寿宫新开的老字号,点上一份白糖糕,听邻桌老南昌讲巷子口的变迁。
还有,我要在八一广场的晨光里,向这座教会我“勇敢”与“热爱”的城,敬一个迟到17年的礼。
永远怀念您的学子:李俊萍
2025年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