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的河流奔涌向前,远去的战火与戎装间,战士们矢志报国的身影依然清晰。一位老兵就是一本厚重的史书,每一次铭记都是与时间赛跑。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南昌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南昌市红十字会策划实施了“洪城笑脸”公益服务活动,为南昌市59位在乡老复员军人拍摄军装照,用镜头定格下那些镌刻着时代印记的脸庞。
“八一”建军节来临前,记者跟随工作人员,将一幅幅军装照送到老复员军人手上。当相框里的影像与老兵的目光相遇,那段峥嵘岁月也随着老兵们的讲述慢慢苏醒、渐渐还原……
□洪观新闻记者 周冬火 熊婷婷 吴潇远 实习生 李慧心/文 杨紫韬/图
一个军礼 定格老兵珍贵影像
7月28日上午,青山湖区昌东工业园胡家村,阳光透过斑驳的窗棂,洒下细碎的光影。
“爷爷,照片给您送来啦。”
92岁的老兵胡金根坐在沙发上,双手捧过相框,指腹反复划过照片上自己穿着军装的模样。
照片里的老人,虽满脸皱纹,脊背却挺得笔直,眼神经历岁月洗礼却依旧锐利而深沉。
“谢谢你们,帮我留下最光荣的样子。”老人颤颤巍巍地起身,他努力挺直微驼的背,向在场工作人员郑重地敬了个军礼。尽管动作有些迟缓,手腕和手指微微变形,但那抬起的手臂里,藏着一个老兵从未褪色的骄傲。
“他呀,这辈子最看重的就是这身军装。”胡老的老伴坐在一旁,乐天派的她总爱咯咯地笑,还故意打趣胡老,“拍照时怎么逗都不笑。”
“军装是很严肃的,可不能嘻嘻哈哈。”看到穿着军装的自己,老人目光忽然变得坚毅,那些被岁月尘封的记忆,如同被推开的闸门,汹涌而出。
“我12岁就参军了,那时人还没有枪高呢。”胡老伸出布满褶皱的手,站起来比划着当时枪杆子立在面前的高度,“以前家里穷,吃不饱饭,不长个。”
1950年的冬天,胡老还记得那是个深夜,部队接到紧急命令,连夜奔赴抗美援朝前线,“我是重机枪手,那枪有100斤重,还得扛着枪不停地换地方,不然敌人的炮弹就追过来了。”
尽管年事已高,但当年的军事素养却早已化作本能,刻进了老人的骨髓里。聊到战斗细节时,他双手做出握枪的姿势,手腕用力向后一拉,又猛地向前推——那是装弹、拉栓、上膛的连贯动作,“每天都要练习,千万次练下来,闭着眼睛也能使枪。天黑的时候没有灯,照样能打敌人。”
“主要是太冷了,最低有零下几十度。”老人搓了搓手,仿佛又感受到了当年的寒意。
胡老的个子不高,很难想象他当年是如何扛起那挺重机枪的。“全排40多个人,最后只剩12个。”他沉默了片刻,忽然挺直腰板,吹响了家里珍藏的军号。此刻,大家仿佛在号声中回到了那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战士们踩着齐膝深的积雪,一步步向上甘岭的壕沟挺进。
“拍摄过程中,这样的故事很多很多,特别感人。”南昌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主任万波介绍,此次活动从6月16日开始,工作人员带着摄影师辗转各个区县,历时一个月才完成拍摄。
一张照片 军旅生涯最好的见证
在青云谱区杨家菜场旁的老旧居民楼里,91岁的赵香连早已坐在门口等候。他穿着军装,领口系得整整齐齐,胸口别着纪念章,听到楼道里传来脚步声,赵香连立即站起身,浑浊的眼睛里透着期待。
“我知道,党和人民不会忘记我们。”接过装裱好的照片,赵香连凑到眼前细细端详,看了许久才抬起头,“这张照片,是对我军旅生涯最好的见证。”照片里的他,虽然满脸皱纹,但嘴角紧抿、眼神坚定,依稀能看出当年威武不凡、英姿飒爽的军人风采。
“1950年9月,我是幽兰第一个报名的人。”老人的记忆渐渐清晰,“两个堂兄赵本年、赵玉梅都跟着我报了名,后来整个幽兰一下100多人报名,凑成了一个连。”说到这里,赵香连脸上露出自豪的笑容。
因为读过几年书,部队前往朝鲜前线后,赵香连被分到重机枪连当文书。“那时候哪晓得怕哟。”他摆摆手,仿佛在说一件平常事,“满脑子就一个念头,把敌人打回去。”
“我要记录人员伤亡和弹药损耗,战后还要清理战场……好多战友,就躺在那里,再也回不来了。”想到牺牲的战友,赵香连忍不住落泪。
“赵老,您记录的每一个名字,都是永不磨灭的丰碑。今天,让我们也来做您的‘文书’,把这些珍贵的故事永远记录下来,把这份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下去。”工作人员为老人擦去泪水,握着老人的手说道。
每一张照片都是对英雄的致敬。“考虑到老兵们年纪大了,行动不便,我们都把照片装裱好送上门,作为送给老英雄们最特别的‘八一’礼物。”万波说。
穿上军装 他们久久不愿脱下
西湖区高桥巷3号的老房子里,99岁的老兵李启亮坐在藤椅上,身上穿着一件熨烫平整的白衬衫。看到工作人员带着照片走进门,老人多次想要站起身来。
“抗美援朝、坦克、重机枪手……”因年事已高,老人听力已大不如前,表达也有些吃力,但他依然努力向大家讲述那些年在战场的故事。
从老人断断续续的讲述中,一幅幅悲壮的战争画面跃然眼前:
“为了不把武器弹药留给敌人,我们约定把最后的炸药留给自己,一旦被俘虏,立刻引爆,随时做好牺牲的准备。”
“拿过刺刀和敌人近身肉搏,多次负伤。”说话间,老人撩起裤腿,一个个深浅不一的疤痕赫然在目,引得在场人员湿了眼眶。
“我两岁多的时候,父亲就去当兵了,回来我都八九岁了。”老人女儿李国莲坐在一旁,她说,“虽然父亲不在身旁,但我知道他是一个很伟大的人,是保家卫国去了,村里人对我们一家都很尊敬。”
“感谢党和政府,为我父亲拍摄了这组军装照,弥补了我们全家的一个遗憾。”李国莲今年也已经77岁了,她说原本家里有一些父亲的老照片,但在一次次搬家、岁月流转中渐渐遗失了,后来也没机会补拍,一直挺遗憾的。
“父亲那代人渐渐老去,小时候他们也经常讲这些故事给我们听,很多珍贵的历史细节都快要随他们而去了。”李国莲说,拿到相册的那天,全家都很高兴,弟弟李国强迫不及待要带回去给孩子们看,“他要让孩子们知道爷爷当年有多勇敢,知道今天的好日子是怎么来的。”
志愿者廖春生记得,拍摄时最让他动容的,是老兵们穿军装的样子:行动不便的他们,依然颤抖着双手认真系好每一粒纽扣、抹平每一处褶皱。
“岁月的侵蚀让他们的旧军服早已磨损、丢失,很多人几十年没再穿过军装了。”廖春生一边翻看着相机里的照片,一边感慨道,“重新穿上军装的老兵很激动,拍照结束后,很多老兵久久不愿脱下军装……”
与时间赛跑
有老兵拍完一个月后去世
“感谢你们帮我父亲留下最光荣的样子,让子孙后代都能看到他曾经保家卫国的模样。”在南昌县南新乡新洲村朝东自然村,92岁老兵杨育才的儿子杨贤凤说。
老兵杨育才接过照片后久久不语,只是用粗糙的手掌反复擦拭着相框玻璃,随后又看向一旁桌上摆着的两个孙子英姿飒爽的军装照。
原来,受到杨育才的影响,他的后代也相继选择成为一名光荣的军人。其中一个孙子杨辉更是在执行任务时冲锋在前、因公负伤。
此刻,两个相框里的老兵与年轻军人,在时光中完成了一场无声的对话。军徽在不同年代的肩章上闪耀着相同的光芒,仿佛是一次历史性的交接。
“很多老复员军人年事已高,行动不便,手指已伸不直,在穿上军装后,都努力挺直脊背、抖擞精神,要照出最威严的军装照。”廖春生回忆道,有的老人坐不稳,就让家人扶着,也要照出最精神的样子,“当穿上军装的那一刻,你能明显看到他们的眼神亮了起来,那是一种从骨子里透出来的骄傲。”
“父亲拍完军装照后一个月就与世长辞了,享年97岁。”在罗家镇,万桃根的儿子万年红捧着父亲的军装照,声音哽咽,“这张照片对我们而言意义重大,这是父亲生前的最后一张照片。”他用指腹轻轻拂过照片上父亲的脸庞,“您看,他穿着军装的样子多精神——这才是他最想留给我们的样子。”
“这些老复员军人年龄最大的99岁,最小的84岁,平均年龄超过90岁,很多人身体也不太好。”万波的语气里带着一丝沉重,“我们开展这次公益性活动,就是为了抢救性留存活历史。通过真实影像和老兵口述,将他们的记忆‘存档’,让后人了解他们的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同时告诉他们,党和人民没有忘记他们。”
时光易逝,英雄不老。当59张军装照在英雄城传递,那些镌刻在皱纹里的故事、藏在眼神中的坚毅、熔铸在血脉里的忠诚,正在被更多人看见、记住、传承。
上一篇:英雄城续写新时代荣光
下一篇:加速产业升级 保障重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