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常委会召开省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第二场专题会议
羊城晚报记者 侯梦菲 柳卓楠 高焓
作为制造业大省,如何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发展,是摆在广东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7月31日,省人大常委会召开省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专题会议(传统产业“三化”融合发展专场),介绍专题调研情况,并邀请专家学者、人大代表、企业代表建言献策。值得关注的是,广东已累计推动超4.8万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今年还力争推动超1万家工业企业技改数转,高标准推进新一轮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
难题:产业集群转型缺乏“链主”带动
“广东传统产业占比高、关联广、带动强,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汪一洋介绍,广东全省制造业31个行业大类、4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大部分来自传统产业。“产量居全国第一的160多种工业产品,大部分来自于传统产业。”
对此,中山大学原副校长、经济与管理学部主任李善民认为,传统产业加速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当前,广东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还存在产能约束、中小企业数智化转型难、产业集群转型缺乏“链主”“龙头”带动等难题。
李善民的观点得到了现场多位企业界代表的认同。“我作为制造业一线的代表,深切体会到广东装备制造业技改普遍存在‘单点突破多、链条联动少’的困境。”省人大代表、广东伊之密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智能制造顾问陈洪锦表示。
全国人大代表,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首席财务官钟铮表示,相关上下游企业数字化水平参差不齐,数字化系统和产品互不兼容,导致数据对接和共享不畅,影响产业链协同转型效果。
钟铮还提及“缺乏优质解决方案”的问题。“当前大部分的数字化转型服务商提供的是标准化、产品化的通用解决方案,缺乏针对不同行业企业特点、工业流程和痛点的针对性指导和技术支持。”她说。
建议:转型要“求精益、谋布局、争独到”
围绕如何推动广东传统产业“三化”融合发展,参会专家、人大代表纷纷建言献策。
知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博雅资深教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原院长周其仁分享了他在广东佛山企业调研5年后总结的3点经验:细处求精益、宽处谋布局、高处争独到。
“企业要先做精益,再搞数智化,流程没改造之前搞数智化,将来更难改。”周其仁指出,企业可以通过厂房集约、流水线优化、工序改进等做法节约成本“挤出水来”,在困难的时候能“多一口气”。此外,中国企业要拓宽视野,推动全球布局。
“大家说‘内卷’,卷到最后就是缺乏独到性。但广东很多优秀企业已经转变了,以量的收缩换来质的增长,我们要争主导性,不要造跟别人同样的东西。”周其仁说。
当前,不少传统企业存在“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问题。钟铮建议加强政策引导,出台专项税收政策支持企业数智化转型。“转型试错成本较高,让企业畏难,转型门槛较高,让企业为难。我建议把数字化转型与人工智能应用相结合同步推进,加快出台和实施工业领域数智转型扶持政策,对企业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给予支持。”她说。
现场不少专家都提到关于培育转型服务商的建议。李善民建议,针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困境,扶持服务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服务商。同时,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开发面向制造业的跨领域、多任务智能体,为中小企业提供资源,破解研发难题。
回应:今年力争推动超1万家企业技改数转
人大扎实的专题调研、专家代表的积极建言,也得到了相关政府部门的热烈回应。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谋划,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广东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例如,今年2月,省委、省政府制定发布了《广东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2025年行动计划》,对巩固提升传统产业作出了全面部署,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数据显示,广东传统产业“三化”融合发展成效初显——累计推动超4.8万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轻工纺织、家电、食品饮料等30多个细分行业加快数字化改造;2024年全省工业投资增长6.7%,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37.2%,创2007年以来新高。
下一步,广东推进传统产业“三化”融合发展还有哪些新举措?省科技厅将通过全面强化产业源头创新能力,持续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进一步强化新兴技术对传统产业的赋能加持。
近五年,省市两级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安排了100多亿元财政资金,累计推动4.8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2025年,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力争推动超1万家工业企业技改数转,高标准推进新一轮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
同时,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还将研究出台加强产业链现代化治理的政策文件,推动科技、人才、资金、土地、数据等要素资源向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配置,“群链一体化”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发展,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
在资金保障方面,2025年广东省统筹各级财政资金超90亿元支持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省财政厅表示,下一步将在省产业发展投资基金集群中联合相关地市引导社会资本围绕产业链关键核心领域,着力投早、投小、投长期。
编辑:聂粤
上一篇:多地出招催“热”暑期消费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