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侨魂》是一部以闽南地方戏曲形式表现华侨抗日精神,挖掘侨胞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历史的芗剧现代戏。剧中主人公李林是漳州籍华侨抗日女英雄,被誉为“归国华侨的楷模,青年知识分子的典范,中国妇女的旗帜”。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李林的抗日故事被以小说、话剧、电影、电视剧等多种形式不断演绎,但以漳州地方戏曲芗剧来表现这一历史人物并突出其华侨身份,还是第一次。该剧经漳州市歌仔戏(芗剧)传承保护中心数年打磨,从去年开始先后在漳州、北京、山西等地演出,今年又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热潮中以在线展播等形式推广,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这部戏主要讲述李林在雁北革命根据地带领八路军骑兵营浴血奋战的故事,以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形式,结合现代舞台设计,歌颂了这位华侨女英雄抗日救亡的光辉事迹,弘扬了华侨华人的爱国精神。李林生于漳州,长于印尼,曾亲历荷兰殖民者的欺压,对帝国主义的暴行深恶痛绝。归国后,她先后求学于厦门、上海、北京等地,早在就读厦门集美学校期间就受到校主陈嘉庚先生爱国精神的感召,积极投身爱国民主运动,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奔赴雁北前线参加抗日,即使怀有身孕也仍然带领骑兵营奋勇杀敌直至壮烈牺牲。该剧以李林组建骑兵营为主线,串联起智夺战马、夜袭据点、浴血沙场等多场景故事。同时,以李林和屈健的爱情为副线,展现出革命战士的烽火柔情。全剧双线并进、刚柔相济,将主人公的抗战生活和个人情感融于一体,塑造了个性鲜明的华侨女英雄形象。
歌仔戏是以闽南锦歌为基础,吸收梨园戏、北管戏、高甲戏、潮剧、京剧等戏曲元素形成的闽南方言戏曲剧种,因其主要流行于漳州芗江流域而又称芗剧。传统芗剧的内容以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为主,形式上多为外台戏,演出条件较为简陋,重民俗趣味性,其场景多凸显闽南地域特征。改革开放后,芗剧得到较好的传承与发展,《加令记》《戏魂》《双剑春》《侨乡轶事》《谷文昌》等多个优秀现代剧剧目曾进京展演,以其优美的唱腔、独特的念白和生动的表演给全国戏曲爱好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由于芗剧现代戏已发展为演绎现代社会生活的内台戏,这必然要求在保留芗剧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在舞台设计、艺术表演等方面有所创新,这种创新在戏中得到充分体现。
这部戏的舞台布景配合着故事发生的地点而不断调整,起始一幕描写李林从印尼返回中国时,为展现南洋风情专门给人物设计了华侨帽、背带裤等服饰,舞台背景中则呈现了高大的椰子树和广阔的大海。剧中还有特征鲜明的山西农村元素,如民房、窑洞、石磨、土炕等道具及独特的山地风光舞台背景,使观众不知不觉间有如亲临乡土气息浓郁的雁北大地,收获了将闽南艺术与晋北风俗有机结合的独特效果。同时,充分利用先进的声光电等现代技术手段,把刀光剑影、枪林弹雨的战斗场面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舞台呈现更具现代感和视觉冲击感,更好地激发了芗剧的叙事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为了表达对英雄慷慨赴死的惋惜,剧中设计了天降大雪的场景,以大量现代灯光舞美效果烘托出萧瑟、悲凉的氛围。当李林英勇就义的枪声响起时,舞台背景上腾起熊熊烈火,一轮红日冉冉升起,英雄的身体在舞台中央屹立不倒,完美呈现了英雄牺牲而精神不死的悲壮一幕。这些都是对传统芗剧舞台形式的丰富和发展。
在有效运用现代化灯光、音响的同时,《烽火侨魂》在唱腔、动作、角色等方面充分保留了闽南地方剧种的传统特色。如在“军民鱼水情”“战火情缘”的内心独白等场面中,使用大量柔美抒情的芗剧传统曲调,抒发人物内心情感,既推动了剧情发展,也以此展现了战斗英雄作为女性的柔情一面;在战斗的最后一刻,当李林面对敌人的包围决心杀身成仁却又不舍腹中孩子时,表演者以芗剧独特的“哭调”,通过大段的独白渲染出李林内心的痛苦与挣扎,其声如泣如诉,其情感人肺腑。该剧的舞蹈表演也极具特色,演员们在“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步法”上严格按照芗剧程式,力求做到“情(感)技(术)相融”。李林自幼在南洋熟习马术,投身抗战后成长为马背上的英雄,为此,戏中编排多处趟马的舞蹈动作,展现了女主人公的飒爽英姿,表演者也借此塑造了李林大胆直率的性格。如李林驯马那场戏,有机地嵌入武打、群舞等多元素的表演形式,在肢体动作的处理上把军人的豪迈与女子的柔情集于一身;而骑兵营紧张有序的训练与英勇作战的场景,则通过配角们整齐划一、气势恢宏的群舞加以表现,彰显了在李林的卓越领导下,战士们训练有素、斗志昂扬的饱满精神状态。真可谓文戏和武戏接连登场、念白与舞蹈交相辉映,令观众耳目一新。
《烽火侨魂》融红色抗日文化、闽南文化、侨文化等多重元素为一体,将闽南方言特色、南洋异域风光、晋北农村生活等汇聚于抗日救亡运动的主题之下,以独特的地方戏曲形式打造了一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当代艺术精品。其选材立意之巧妙高远、舞台美术的因变求新及其对地方戏曲的形式坚守等,都说明深入挖掘地方主旋律题材、以现代技术手段创新传统艺术,是推动地方戏曲传承的可行之道。
上一篇:客户突发急症 网点护其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