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能力
创始人
2025-08-01 07:21:21
0

□ 李 晓

友人老卢每到一个城市,都会去逛一逛当地的书店,那是一种精神上的美好漫游。老卢喜欢在书店与书神秘相逢,每一本书都是有命运的,它只和有缘人发生关联。

我去老卢的书房,书橱书柜里满满当当的书,早已超过万册。有天,老卢叹道,这些越来越多的藏书,不知最终该如何发落。那些藏书,也许就是一个人一生游走的世界,是灵魂上的全部行李。

老卢还感叹,这些年他购买的书大多没有读完,有的刚刚打开就合上了,心里给自己开脱,等有时间再读下去吧,但后来也并没有再打开过。大凡天下读书之人,都有猎尽好书的野心,但这些纳为己有的书,如果不做深入阅读,买来的意义到底何在?老卢自责成了一个伪读书人。

老卢的苦恼,源于网络碎片化阅读。他一天的时间,由此显得支离破碎。有天,老卢看到有学者表达这种“碎片化”对个体的伤害——当你看多了所谓碎片化的知识,当你习惯了用那种模式来理解、来摆正你跟资讯或知识的关系时,你回不去了……你不是不想读,是你已经失去了那个能力,包括阅读的耐心、理解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老卢的碎片化阅读,主要来自微信朋友圈、短视频平台和各类网络信息,特别是大量的网络社交媒体内容,让老卢的心瘾越来越大,欲罢不能。那些短视频,刷了又刷,一直到眼前发黑,像黑洞一样吞噬着这个从前的读书人。微信好友反复删减,到现在还保留了上千人,在一些社交场合上相见,拿出手机扫一扫微信二维码成为习惯。但很多人,虽然常常在网络上相遇,却没了见面的冲动,有些多年的老友,似乎也失去了打个电话的勇气和时间。

老卢的感叹,同样戳痛我的心。这样一个网络时代,也接管了我,也时常切割我,把我深入的思考、专注的精神切割成碎片。我们的阅读、我们对这个纷繁世界的信息接收,成为一个又一个的链接。

很怀念从前那些慢阅读的时光。记得1998年春天,我曾坐一艘慢船,从我居住的城市到下游南京。3天3夜,我在船上看完了一位俄国作家的巨著。开头的风景描述繁复,像油画一样缓缓铺成。这位作家有着犀利的眼睛、黝黑的脸颊、白色粗浓的卷胡须,高天厚土囤积在他的灵魂深处,他的笔就是农夫在沃土里耕耘的犁铧,犁铧翻卷着泥土,能看见土里黑黝黝的油。

还有那些浩瀚的中国古代诗词经典,那些行吟在大地上的旅者,他们心无旁骛地对自然和人生的咏叹,至今在天幕上熠熠闪光。

那年,王国维在浙江海宁遇到了钱塘大潮,这个忧郁的人这样写道:“辛苦钱塘江上水,日日西流,日日东趋海。”他把滚滚海潮写成辛苦之潮,让人无尽感叹。况周颐11岁时跟着父亲登泰山,这样写道:“举头天外烟云低,俯视大千无一物。”他15岁时再登山,又留下诗句:“此时凭栏一望远,忽觉乐事都可哀。”一个少年,便有阅尽千山的胸襟,有对天地的慈悲慨叹,这样的文字,是血脉里的流淌。

深度的阅读,是一种与世界、与生活交流共享的基本能力,是人类历史传承的根基。人,不能失去这种脚踏大地的根基,不能失去仰望星空的漫漫心流。

(摘自《阅读时代》2025年第5期,有删节)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德州早报(8月2日)—— 张雨... 转自:德州发布Hi早上好,一起听新闻▶ 张雨绮回复德州日报,为“德BA”打call!▶ #德BA为家...
“苏超”效应持续显现 文体旅融...   本报记者 舒娅疆 实习生 郭奕妍  2025年以来,火爆出圈的“苏超”为当地产业经济发展带来的推...
返家居民致谢守护者   本报讯(记者 孟紫薇)“终于回家了!谢谢你们的付出!”昨天一大早,顺义东方太阳城社区居民将绣有“...
总结中轴线申遗成果丛书发布   本报讯(记者 路艳霞)北京中轴线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周年之际,总结北京中轴线申遗优秀成果的《北...
巩固拓展经济回升向好势头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做好全年经济工作至关重要。  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