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城市副中心报)
7月29日清晨,密云区潮汇大桥下的潮白河交汇处,300米宽的水面裹挟着浊浪奔腾南下。当日来自上游的汛情警报,让通州境内18个堤内村的通信保障压力陡增。中国铁塔北京市通州分公司的作战地图上,潮白河34个物理站址与北运河12个基站已做好标记,一场以科技为盾、以坚守为甲的通信保卫战就此打响。
快速响应:政企联动筑牢防线
汛情就是命令,配合政府防汛部署是通信保障的首要准则。7月27日下午,通州铁塔迅速组建两支队伍响应防汛工作:一支由业务骨干组成的专项小组赶赴通州区应急管理局,全程参与现场防汛调度会,实时对接政府关于通州区通信保障、防汛指令传递等需求,精准反馈基站运行现状与应急方案,这场紧密对接的现场会持续至当晚九点,为政企协同筑牢第一道防线;与此同时,通州铁塔党支部书记、总经理张军带队在公司召开紧急会议,带领防汛专班梳理潮白河、北运河沿线基站保障重点,明确责任分工,集结抢修队伍和物资,与运营商形成合力,确保通信保障工作有序进行。
7月28日11时,通州铁塔已集结23人抢修队伍、11辆车、9台油机,与运营商形成139人的保障合力。当日19时水位达到峰值时,投入力量已翻倍至45人、25辆车、22台油机,未出现一起铁塔设备受损事故。
一线坚守:通信生命线守护者
通州侯东仪村基站作为重保站点,承载着周边村民及防汛指挥的通信需求。当村民们陆续撤离,铁塔人却逆向而行——驻守村委会,守护基站安全。
7月29日清晨8点,机房内设备指示灯在昏暗里闪烁。维护经理浑身湿透,却顾不上换衣服,专注检查机柜线路——这是村民撤离后,他守护的第12个小时,也是通信“生命线”平稳运行的第12小时。
像这样的紧急处置在当日出现6次,却未引发任何区域断网。从清晨到入夜,潮白河北运河保障人员从112人增至215人,57台潜水泵将基站周边积水抽排至安全线,62部卫星电话组成应急通信网。当西集镇安置点迎来首批转移村民时,一位老人对着手机里的孙子笑称:“这雨再大,咱说话也不打磕巴。”
科技赋能:视联网平台凸显价值
在此次防汛救灾工作中,中国铁塔的高点监控视联网平台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防汛指挥的“智慧之眼”。
走进北京市潮白河管理处的调度室,便能看到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应急防汛人员正紧盯着电脑屏幕,熟练地操作着中国铁塔的视联网平台。屏幕上清晰呈现潮白河与北运河实时画面。在潮白河的小杨各庄村点位,平台镜头能精准捕捉到3公里内的水流变化,哪怕是微小的水纹波动、漂浮物移动都尽收眼底。
与此同时,区应急管理局的总调度大屏上,潮白河、北运河沿线的水位变化、堤岸状况、基站运行态势实时呈现,为全域防汛指挥编织出一张可视化的“智慧网”。
7月29日午后,潮白河水位开始回落。34个基站依旧矗立如昔,视联网平台数据持续更新,铁塔人的身影还在堤岸巡查。这场防汛战中,没有惊天动地的奇迹,只有34个基站的稳稳运行、215名保障者的默默坚守、57台水泵的持续轰鸣。这些数字串联起的,正是通信人用专业与担当写就的答卷。本报记者 赵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