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在浙江省温州市德赛集团物流园,工人操作叉车将鞋子产品装车。今年以来,为适应外贸市场的新变化,德赛集团调整生产线,组建了专业的电商运营团队,在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积极借助国内电商平台加速“出口转内销”,扩展销售渠道。新华社发(资料图片)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碧红 “目前美国客户还是优先考虑转移产地,除非产能不足,才会给中国供应商订单,所以接下来的订单增幅估计不会太大了。”7月30日凌晨,当中美第三轮经贸会谈结果消息从瑞典传回国内时,四川省外贸机械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洪治的话令人意外。 当地时间7月28日至29日,中美经贸会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根据会谈共识,双方将继续推动已暂停的美方对等关税24%部分以及中方反制措施如期展期90天。在很多人看来,这是对美抢出口、抓订单赢得的又一个窗口期,但从外贸企业实操看,贸易格局已发生变化,同时,90天以后的关税政策仍旧面临高度不确定性,挑战仍大。 7月1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研究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等问题,强调“着力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畅通出口转内销路径,培育一批内外贸优质企业”。尤其在围绕关税谈判展开“拉锯战”背景下,这无疑是外贸企业立足长远发展的必然路径。但记者在连日调查中发现,外贸企业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并非想象中那般顺畅。A关税大棒下政策开路渠道响应外贸企业今年曾有一波迅速打开国内销路的行情 当美国举起关税大棒,中美双方外贸企业一边“抢出口”的同时,也不得不为未来高度不确定性做更多准备。对中国企业而言,一方面加大力度拓展非美市场,另一方面深耕国内大市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之间的切换通道,势在必行。 就在4月,国内商超、商协会甚至外资企业积极响应“外贸企业拓内销”活动,线上、线下纷纷开启绿色通道,为订单受阻的外贸企业搭建内销专区、举办展销会,免费推流宣传,帮助外贸企业迅速打开国内销路。 政策开路、渠道响应,短短一两个月时间内,不少外贸企业迅速找到了新的订单出路。 “4、5月份,原本出口美国的毛毯在国内就卖出10多万条,火爆的场景难以想象。”南通雯茵纺织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李伟权感慨,多年来公司产品70%都销往美国,仅有很少部分在国内销售。“当时联系了国内很多商超企业,也在四川成功对接上大型连锁企业,大量外贸产品上架后迅速销售一空。” 回忆起3个月前的情景,四川仟品恩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静仍有些激动。这家成立4年的小微外贸公司,刚打开对美市场销路,就遭遇了关税战。 “公司的方便食品、快消品一年出口美国有20多万美元,因为销售只做对美单一市场,订单损失惨重,最困难的时候各方伸出了援手。”张静回忆说,当时得到了很多企业的帮扶,积压的出口食品在贴上符合国内销售要求的白标之后,快速找到买家,一个月内销售额达到10多万元,清库存效果显著。 但这种激流勇进式的热情,眼下正逐渐降温。不仅是上述两家企业,受访的多家外贸企业均表示,最近两个月,随着暂停“对等关税”的窗口期平稳过渡,各方对外贸企业拓内销的关注度逐渐降低,国内订单较4、5月下降50%以上,而下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外贸企业的国内市场渠道并未真正跑通,依然很难拓展国内市场。 热情退去,外贸企业面临的难题依旧在。B外贸企业想转内销有点难对国内市场缺少清晰画像和具有竞争力的质价比产品 记者走访了多家四川外贸企业,大家普遍反映,相较于单纯做外贸进出口,同时开展内外贸业务的难度更大,对企业综合实力要求也更高。 四川省外贸机械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是国内规模领先的测量和切削工具生产制造与出口企业。近年来,公司加快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同步拓展,去年销售额达6亿元。 今年上半年,面对不断“跳高”的关税,该企业进一步调整战略:面向海外多元拓展国际市场,把服务半径、供应链半径拉得更长。面向国内加大渠道推广,一个门店一个门店进行“地推”,扩大产品知名度。 半年下来,调整的效果很显著:今年前6个月该公司国内销售额同比增长50%。不过,放在公司全年6个亿的销售总盘子中,国内份额只占到5%。 “做内贸比做外贸更难。”洪治坦言,一方面是公司所在的机床工具行业在国内产能本就比较饱和,另一方面是因为国内更激烈的价格竞争、更复杂的销售渠道、更长的账期,甚至是销售人才储备等,每一环节都需要花费巨大的精力。 面对未来长期的不确定性,以及国内超大规模市场的潜力,洪治认为,要实现更长久的发展,困难再多也要上。 对成都长城开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而言,开拓国内市场,遇到的难题还不止这些。作为一家智能电表生产商,其产品面向的主流客户是电力公司,而非普通大众。其产品市场不仅赛道狭窄,更对企业的综合能力提出巨大挑战。 “想要进入国内的电力系统采购商名单,就要符合评分要求,比如要取得国家级荣誉奖项、省部级科技奖励等一系列资格要求。如果没有积累,突然转型是很难进入国内市场的。”该公司副总经理夏志强坦言。 不仅如此,一个看似简单的智能电表产品,还涉及诸如通信、电表数据管理、材料阻燃、检验测试标准等行业上下游的密切配合,不能简单将出口产品换个商标就在国内销售。经粗略计算,去年该公司针对国内智能电表的产品研发投入就达到几千万元。 为帮助更多外贸企业顺畅开展进出口业务,最近几年四川也在大力发展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为缺少经验和渠道的企业“搭台唱戏”。 四川丝路易购科技有限公司是四川省港投集团下属平台公司,主要面向外贸企业提供综合服务。在对接了数百家外贸企业需求之后,该公司总经理何易有两大感触:内贸企业想开拓外贸的,对海外市场的财税法情况不熟,“走出去”风险居高不下;外贸企业想转内销的,对国内市场缺少清晰画像和具有竞争力的质价比产品。 “无论是因地制宜还是抱团取暖,希望通过服务平台,针对性解决企业拓展两个市场的痛点,降低一体化发展的门槛。”何易说。C“出口转内销”并非外贸企业短期“避风港”是布局国内大市场、培育自主品牌的关键机遇 纵观中国外贸发展历程,“出口转内销”并非新鲜事,国家层面多次出台政策,鼓励支持企业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比如,早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蔓延之后,出口订单迅速缩减,国内宏观政策顺势引导,推动外贸企业转内销;随后,国家多部门多次提到加快出口转内销。2020年,新冠疫情对全球贸易造成严重冲击,作为应对疫情的紧急政策,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的实施意见。而在其后的几年间,这一工作进一步细化完善,从制度层面推动规则对接、标准认证衔接,为长期转型铺路。 站在当下,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更甚以往,步步紧逼的国际经贸形势,也让每一个外贸企业的神经绷得更紧。不仅如此,近期国内密集释放反内卷信号,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未来中美关税博弈还将反复拉锯,当又一个90天关税缓冲期过去,进出口可能面临更多不确定性。”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主任、首席经济学家汤继强分析认为,外贸本身就是动态平衡的,在结构性调整之下,“东边不亮西边亮”是常态,但无论局势怎样变化,锻造产品核心竞争力才是关键中的关键,选择做外贸还是做内贸,抑或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不能硬生生一刀切。 就在这几天,万源市德诺仪表有限公司新上市的一款温度计在海外火爆出圈。视频里,公司总经理魏作飞拿了一个铁榔头对着温度计一阵狂砸,怎么砸也砸不破。为此,他还打出一句推广语:“欢迎来挑战,砸破1个赔你1万个。” 正是因为出奇的创意和技术创新的支撑,今年上半年这家只做出口生意的外贸企业,产值比去年翻三番。不仅做到产品提价销售,还成功拿下了波兰、土耳其等国家采购商的订单。“不跟随脚步,努力做到一直被别人模仿,这样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有市场。”魏作飞说。 一直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道路上驰骋的女鞋品牌代表——成都艾民儿品牌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今年上半年也获得了不小的成功。 “尽管没有深耕美国市场,但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公司也在不断改变经营策略。”该公司总经理刘琼英坦言,在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公司不仅增加品类、拓展周边产品,还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价格亲民的产品选择;在欧洲市场,加快将公司469项版权进行数字化建模,吸引更多国际年轻设计师参与产品开发,提升产品的市场稀缺性。 “与其坐等市场,不如勇于尝试,以更强的专注力探索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新市场,让企业发展有更多可能性。”在刘琼英看来,“出口转内销”并非短期一时一刻的“避风港”,而是外贸企业布局国内大市场、培育自主品牌的关键机遇。 汤继强则进一步建议,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不能让企业一味冲在前,系列配套政策的及时跟进、环境的系统性建设,比以往更加紧迫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