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天津日报
一张劳动仲裁裁决书,在申请公租房补贴时“不好使”;一张健康证,卡住了众多兼职骑手谋生的路;一张门楼牌号确认书,悬着孩子上学和房产归属……三张薄薄的纸,曾让三位普通市民愁眉不展。如今,随着本报“让人发愁的证明”系列报道的持续推动,这些症结被一一解开。
三张证明的破题之道
市民文丽此前在申请公租房补贴审核时,尽管已持有确认欠薪事实的劳动仲裁裁决书,仍因为无法提供企业开具的“未支付工资证明”而遇阻(《天津日报》5月30日报道)。在了解到企业更换法定代表人、证明难以开具的实际情况后,西青区民政局及时调整了审核方式。最终,文丽通过签署承诺书的方式顺利完成了材料提交,这一务实调整解决了她的实际困难。
一度因健康证到期而被迫转行的骑手小赵(《天津日报》6月6日报道),如今又骑着电动自行车,重新奔波在津城的大街小巷。和他一样高兴的,还有众多众包骑手伙伴。小赵告诉记者,最近身边不少骑手的健康证到期,大家都顺利地在医院自费办好了新证,这得益于全市指定医疗机构及时重启了个人自费办理健康证的通道。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还创新推出了“体检项目自选”模式,平台认可后,骑手们可以根据需要灵活选择体检项目,省去了不必要的花费和麻烦。
最感到满意的当数南开区三潭西里的曹先生(《天津日报》7月4日报道)。困扰他多时的“两本不动产权证上一个地址”的门牌号难题,在市公安局南开分局等多部门联手攻坚下,终于凭借派出所出具的一份《门楼牌号确认书》尘埃落定。“报道见报后,市市区不动产登记事务中心很快就通知我去办手续了。”曹先生高兴地说,他在7月10日已经顺利拿到了地址更正后的新不动产权证书,7月12日又去派出所更新了户口本上的地址。压在他心头关于孩子入学和房产归属的大石,终于落了地。
破题过程体现治理理念的悄然升级
三张让人发愁的证明的解决路径,清晰展现了治理成效。
从“要证明”到“讲信任”,承诺制破僵局。面对“未支付工资证明”无法开具的困境,西青区民政局创新引入承诺制,以申请人承诺书来替代。这从依赖第三方证明转向更弹性、更信任的便民模式,在确保审核严肃性的同时解决了申请人的实际困难。
从“一刀切”到“按需选”,创新供给解难题。针对外卖送餐人员健康证的国家规定与平台要求矛盾,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动创新,推出“个性化体检证明”。这弥合了政策与市场的“断点”,以精准服务保障灵活就业者生计。
从“各管一摊”到“合力攻坚”,协同联动啃硬骨头。为解决积存20多年的门牌号错误问题,公安机关主动牵头,联合多部门协同核查(查档、走访、核验),最终锁定关键证据。这体现了“新官理旧账”的担当和打破部门壁垒、协同攻坚的能力。
温度与精度是丈量治理现代化的标尺
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市委党校基地研究员赵静静认为,这些证明材料难题的最终化解,有力彰显了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效能。问题的成功解决,提供了宝贵的工作启示。各职能部门要树立“首见负责”意识,确保问题在职责范围内有效化解。要勇于突破常规,创新工作方法,切实提升为民服务质效。要及时将个案中的有效做法提炼、固化为长效制度,推动“数据跑路”替代“群众跑腿”,不断提升服务智能化、便捷化水平。
自5月23日本专栏推出以来,部分证明困局成功化解。这些实践有力证明:只要治理者恪守法律准绳、心系民生福祉,勇于打破陈规、躬身服务,那些曾令人望而却步的“文书壁垒”,就终将转化为提升治理效能、增进民生幸福的“铺路石”。
上一篇:退役军人及随军家属专场招聘会
下一篇:十米台“芋”见四冠 “汐”惯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