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天津日报
《山谷微风》这部散文集,用朴实的语言开启了作者深邃的内心世界,为读者呈现出不同于小说创作的别样风景。书中既有对童年纯真岁月的深情回望,也有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敏锐捕捉,更有对生命与时代的深沉思索,字里行间流淌着质朴而动人的力量,看似寻常,却能直指人心。
在《医院里的童年》中,余华回忆起自己在医院宿舍的生活:“医院里的哭声最为丰富,在我的记忆中,医院里的哭声就像音乐会上的交响乐一样,有着不同的声部。”在他看来,人间的痛苦不过是他认识这个世界的一种音符,在这里,余华没有渲染医院的压抑与悲伤,而是以一种童趣的眼光去看待,以探知的笔触初次领略人间,展现出童年时期对世界独特的感知力,轻描淡写,哀而不伤。
散文并非要营造出怀旧的情境,从整部作品锁定的那些可能发生在你我身上的琐碎的甚至无聊的事件来看,余华的这部带有自传性质的散文集,一直在若有若无地传递着一种“无意于佳乃佳”的生存理念:生活不过尔尔,生与死,欲与求,幸福与快乐,我们都曾拥有过它的“全盛期”,只是你以为尚未开始,其实,对于欲望炽盛的成人而言,可能已经结束。
余华并没有在这部散文集中以《活着》那如利刃一般的文笔去剖析残酷的人生,他只是不断地在暗示:我们再也不可能回到童年的时光,但是以童趣的眼光看待世界的状态,一旦流失,我们很可能只活在追忆中而徒留空虚与失落。
《山谷微风》透露出的不假雕琢的文风,铅华落尽,无意修饰,真诚话语中集体致敬于一代人,只想锁住那份最初的纯真与温暖,所以这部书,一定是卸去种种伪装,呈现出最自然的人性光辉。
在《到上海去》中,余华回忆起自己年轻时从海盐县前往上海的经历:“那是我第一次离开家乡,踏上前往大城市的旅程。火车在铁轨上疾驰,窗外的风景不断变换,我的心中充满了对未知的憧憬与忐忑。”这段描写不仅是一名年轻人对外面世界的向往,更反映了人们渴望突破地域限制追求更广阔生活空间的普遍心理。在我的阅读体验中,人人心中都有一个“上海”,余华把对年轻人、对世界的探索与好奇,以及从孩童的无欲到青年的有欲,通过这样的描述展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从某种程度上展示了《活着》的那种冲击感:看,生命就是从这里开始慢慢走向躁动,无法避免。整部散文集看似在回忆无关紧要的东西,实质上它的编排和选择有着内在的设置,每篇小章节都是人生重要的关口,余华似乎在作品中跟读者说:“这是一部另一种状态的《活着》,只是我不说而已。站在微风中,不为风伤,意与风和,不过亦不及。”
在叙事时,余华善于运用短句和对话,使文章结构紧凑。在《父子之战》中,父子之间的对话简洁明了,却将两人的性格和矛盾展现得十分清晰:“‘你为什么不听话?’我生气地问。‘我不想这样做。’他小声却坚定地回答。”这种简洁的对话描写,是这部作品的一大特色,它单刀直入,直奔主题,绝不拖泥带水,避免了冗长的人性剖析,由作者尽情想象,非常符合“微风”式的艺术特色。
《山谷微风》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这部散文集不仅是他个人生活的记录和情感的抒发,更是对童年、亲情、时代的一次深刻解读。它让我们在阅读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复杂,体会到人性的温暖与力量。更为重要的是:余华从头到尾并没有想说服任何人的意图,他只是陈述事件,如此而已。
如果不是在生活中疲惫不堪,又有谁愿意与之共鸣。对于这个,余华似乎并不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