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沈阳晚报)
转自:沈阳晚报
□王玉美
翻开《夏日走过山间》,仿佛踏入1869年的内华达山脉,跟着缪尔的足迹,在草甸与溪流间行走。这不是简单的游记,而是一场自然觉醒的征程,文字里藏着对山川的热爱,更埋着改变生态轨迹的种子。
缪尔的足迹,始于牧羊却不止于牧羊。受朋友之邀前往约塞米蒂山谷,他本是为生计牧羊、考察,却在3个月的山间行走里,撞见自然最本真的模样,也发现人类放牧对山地草原的伤害。他笔下的草甸,曾是“铺满星辰般小花的绒毯”,却因过度放牧逐渐斑驳;溪流本是“水晶般的丝带”,却被羊群踩踏得浑浊。这种观察,让他从自然的欣赏者,变成生态的守护者,文字里的痛心,成为推动改变的最初动力。
1903年,缪尔带着罗斯福总统走进内华达山脉,沿途倾诉美景被侵蚀的痛心。在山间行走时,脚下是被破坏的草皮,眼前是残缺的森林,缪尔的讲述让罗斯福看到:自然的美不是取之不尽的资源,而是需要守护的珍宝。这场对话,让生态保护从个人觉醒,迈向国家行动。
推动国家自然保护公园建立,是缪尔初心的果实。1906年,他以一己之力促成这一创举,被誉为“美国国家公园之父”,但他的贡献不只于公园本身,更在于唤醒了一个国家对自然的敬畏。《夏日走过山间》里的文字,不再只是个人的山间笔记,而是成为一个国家生态觉醒的思想火种,点燃了整个社会守护自然的热情。
文风的优美细腻,让自然文学有了新范式。缪尔写山间的风,“像竖琴师拨动琴弦,让每片树叶都成了音符”;写溪流的水,“是天空打碎的镜子,流淌着阳光的碎片”。他用诗意的笔触,把自然的美具象化,让读者在阅读时,仿佛能触摸到草叶的柔软、溪水的清凉。这种文风,打破了传统自然书写的生硬,让自然文学从“记录”走向“共鸣”,开启20世纪自然文学创作的新路径,让更多人懂得:自然值得用最细腻的文字去敬畏,去守护。
书中藏着的生态哲学,超越了时代。缪尔在19世纪末就意识到,人类与自然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共生共荣的整体。他笔下对破坏生态的痛心,对自然本真的珍视,放在当下仍有强烈的警示意义。当我们在21世纪面对生态危机时,重读这些文字,会发现缪尔早已为我们指明方向——唯有尊重自然、守护自然,人类才能在这片土地上长久栖居。
阅读此书,也是在跟随缪尔完成一场心灵的“山间修行”。我们跟着他牧羊、观察、奔走、呐喊,从对自然美的沉醉,到对生态破坏的痛心,再到为守护自然而行动,心灵在文字里完成从“欣赏”到“担当”的蜕变。这不仅是缪尔的个人成长,更是每个读者都可以汲取的力量:当我们真正懂得自然的珍贵,就会忍不住成为它的守护者,哪怕力量微小,也愿为它发声、奔走。
《夏日走过山间》的价值,早已超越一本书的边界。它是自然觉醒的宣言,是生态保护的基石,是文学创作的新坐标。缪尔用3个月的山间行走,写下改变一个国家生态轨迹的文字;我们用一次阅读,接过守护自然的精神火炬。在这个生态保护越发重要的时代,这本书提醒我们:每个热爱自然的人,都可以成为缪尔,用文字、用行动,为守护山川河流发声,让“夏日走过山间”的美好,不只存在于书中,更能永远留在真实的大地上,成为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恒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