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经济需在三大着力点上突破惯性思维
创始人
2025-08-01 02:26:27
0

  吴霞

  31个省区市近期密集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将扩大内需、发展新质生产力、稳定外贸作为三大着力点。这一部署既体现了对中央政策的贯彻,也反映出地方稳增长的紧迫性。然而,要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仅靠常规手段恐难奏效,需在政策执行中突破惯性思维,避免“撒胡椒面”式的资源分配,真正激活经济内生动力。

  各地将消费和投资作为扩大内需的主要抓手,如发放消费券、推动以旧换新、加快“两重”项目建设等。这些措施短期内能提振数据,但若缺乏长效机制,效果容易衰减。以消费券为例,过去多地发放后虽带来短期消费反弹,却未能根本扭转居民消费意愿不足的问题。当前,居民储蓄倾向高、收入预期不稳仍是制约消费的核心因素。因此,政策需从“补需求”转向“稳预期”,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优化收入分配,让居民敢花钱、能花钱。

  投资方面,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城市更新是重点,但需警惕“为投资而投资”。一些地方热衷上马大项目,却忽视实际效益,导致资源浪费。例如,部分城市更新项目因规划脱离实际,最终沦为“面子工程”。真正的有效投资应聚焦民生短板和产业升级,如老旧小区改造、县域冷链物流等“小而实”的领域,既能拉动就业,又能提升经济韧性。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今年的高频词,多地争相布局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赛道。但新兴产业培育需要时间,盲目跟风可能导致重复建设和资源错配。例如,某些中西部省份基础科研能力薄弱,却硬性对标沿海地区搞芯片产业园,结果园区空置、招商困难。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技术创新和产业协同,各地应立足自身禀赋,差异化发展。像河南、四川等劳动力大省,可推动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而非一味追逐“高大上”项目。

  此外,新质生产力离不开人才和制度支撑。目前,许多地方对企业的补贴多集中于设备采购,忽视研发投入和人才培养。建议将政策重点转向构建“产学研用”生态,比如支持企业与高校共建实验室,完善知识产权保护,让创新真正落地生根。

  在全球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多地提出稳订单、拓市场,但传统低价竞争模式已难以为继。例如,广东、浙江等外贸大省面临东南亚低成本竞争和欧美市场壁垒的双重挤压。单纯依靠补贴或海外仓建设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外贸转型的关键在于提升产品附加值。

  “一带一路”和中欧班列是开拓市场的机遇,但企业参与度不足。一些中小外贸企业因信息不畅或风险顾虑,仍依赖传统欧美市场。地方政府可搭建服务平台,提供相关国家市场分析、法律咨询等,降低企业“出海”门槛。同时,鼓励外贸与内贸联动,引导出口转内销企业适应国内标准,形成“双循环”支撑。

  下半年经济工作部署已明确方向,但落实效果取决于执行精度。各地需避免“口号式”响应,真正从本地实际出发,在消费、投资、产业、外贸等领域找准突破口。例如,中西部省份可借力产业转移完善配套,沿海地区则需通过技术创新突破“卡脖子”环节。只有打破政策惯性,才能让三大着力点发挥乘数效应,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本版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用艺术架起军民连心桥(图) (来源:天津日报)转自:天津日报  本报讯(记者 刘桂芳)以“双拥谱新篇,军民共联欢”为主题的“我们...
2755亿元 天津上半年跨境人... (来源:天津日报)转自:天津日报  本报讯(记者 岳付玉)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市分行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
巴拉圭不能再做国际社会“异类” (来源:天津日报)转自:天津日报  新华社北京8月1日电(记者 许可 马卓言)就近日有巴拉圭人士表示...
和珅被乾隆专宠几十年,为什么没...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和珅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和珅在临死前曾写了一首绝命诗:“五十年来梦...
为什么匈奴遭受打击之后就开始一... 还不知道:为什么匈奴遭受打击之后就开始一蹶不振呢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