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背工程师”田振波
创始人
2025-08-01 02:20:33
0

●雷蕾

在博尔塔拉河畔的烈日下,一匹马突然受惊,高高扬起前蹄。鞍上的青年死死攥紧缰绳,俯下身子紧贴马背。这是1968年的一天,25岁的田振波在哈拉图鲁克测绘时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惊险瞬间。

近日,笔者来到田振波家,82岁的老人拿出书柜里发黄的设计图纸,往事清晰浮现。

“这些是我熬了无数个日夜画出来的。”谈及几十年前的事情,田振波眼中依然闪烁着光芒。作为五师双河市水利建设的拓荒者,他把最炽热的年华,奉献给了西北戈壁。

1966年,23岁的田振波从河北农业大学水利工程专业毕业。响应国家号召,他毫不犹豫地在三个志愿栏里都填下了“新疆”。他被分配到农五师(现五师)红星七场(1969年更名为八十七团)六连,与职工一起割草、掰苞谷。一年后,凭借专业背景,他成为红星七场水利技术员,开启了一生的水利事业。

红星七场水资源匮乏,水利工程建设任务艰巨。田振波回忆道:“当时条件差,修渠道没有水泥,只能用干砌卵石法。但渠道坡降大,水流冲击力强,干渠经常垮塌。”他和同事用红柳把子和砂石料加固,勉强防水,但渗漏严重。后来找来少量水泥勾缝,才让水流入灌区。

在红星七场工作期间,田振波不仅是一名水利技术员,还是一名“马背工程师”。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条件差,他白天在戈壁滩勘测,晚上在煤油灯下绘图。农场为他配备了一匹马。一次,他骑马赶往哈拉图鲁克测绘,马被高压电斜拉线绊倒,突然受惊蹿起,便出现了开篇那揪心的场景。

1969年,八十七团决定在博尔塔拉河北岸建设一级水电站。当时,团场没有专业施工队、混凝土模板,地基也因水流湍急无法浇筑。接受任务后,田振波蹲在河滩上,盯着卵石突发奇想:“用油毛毡当地基隔离层。”他带领大家打混凝土预制块,按标准砌起来,用大卵石铺地基,再铺两层油毛毡,最后倒混凝土。经过一年多努力,1970年10月1日,电站顺利运行发电。

在八十七团工作的十几年里,田振波参与建设了团里70%的水利工程。他带领团队整修渠道、完善灌区水系,实现全团灌溉用水大循环大调动,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到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八十七团建成5条引水干渠和6条支渠,灌溉面积达2666.7公顷。

1979年,田振波被调到农五师勘测设计院(现新疆双河勘测设计有限公司)工作。他带领团队完成多项重大工程,实施农业开发项目,使全师耕地面积大幅增加;开展电气化县建设项目,建成多座水电站。农五师荣获电气化建设先进示范县称号,他本人也获得水利部颁发的多项荣誉。

20世纪80年代中期,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要建设温泉火炬水电站,重任落到田振波所在的农五师勘测设计院。当时大家有畏难情绪,田振波承担了具体设计工作。他白天晚上连轴转,长期高强度工作让他积劳成疾,晕倒在师机关楼梯间。田振波被送往医院抢救后,一度报病危。20天后,尚未痊愈他就返回岗位,完成设计任务。最终,他的设计方案获高度认可,电站于1985年开建,1986年发电,厂房设计获自治区二等奖。

1992年,田振波带领团队引进喷灌技术,试验成功后大面积推广。之后他又推广滴灌技术,探索出节水灌溉之路,解决了农业用水难题,提高了棉花产量。

退休后的田振波,依然心系水利事业。2004年,新疆双河勘测设计有限公司邀请他担任技术总顾问,他精心整理80多万字的设计材料,送给年轻同志学习参考。他说:“我希望年轻人能继承兵团精神,为兵团发展贡献力量。”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用艺术架起军民连心桥(图) (来源:天津日报)转自:天津日报  本报讯(记者 刘桂芳)以“双拥谱新篇,军民共联欢”为主题的“我们...
2755亿元 天津上半年跨境人... (来源:天津日报)转自:天津日报  本报讯(记者 岳付玉)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市分行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
巴拉圭不能再做国际社会“异类” (来源:天津日报)转自:天津日报  新华社北京8月1日电(记者 许可 马卓言)就近日有巴拉圭人士表示...
和珅被乾隆专宠几十年,为什么没...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和珅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和珅在临死前曾写了一首绝命诗:“五十年来梦...
为什么匈奴遭受打击之后就开始一... 还不知道:为什么匈奴遭受打击之后就开始一蹶不振呢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