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外卖堂食“双标”怎么破?
□马玉宝
近日,多家媒体调查发现,部分餐饮店存在堂食与外卖“双标”现象。一些店“以次充好”,堂食使用新鲜食材现场烹饪,而外卖则用冷冻或不新鲜食材,甚至预制菜加热;也有一些店“缺斤少两”,一样的价格,但外卖分量明显不足。
从质到量,差别为何如此之大?如果只将其归结为部分商家的唯利是图,显然失之偏颇。深入来看,这是平台、商家、消费者多方博弈的结果,背后交织着成本压力、规则漏洞与监管难题。
有商家表示,外卖平台的抽成、配送费等一般都在20%以上,要想在平台上位置靠前,就需要参与一些“红包活动”。这些成本,最终都会体现在外卖的价格里,“别人便宜,自己就不能卖得贵”,激烈的竞争中,一些商家就会在原材料上打主意。
由于配送时间、距离等原因,个别商家的“小动作”较难被发现,加之线上外卖是“不见面”的交易,脱离现场,消费者维权难度较大,很多人遇到外卖“缩水”情况只能选择不追究。
从监管来看,平台的相关规则,缺少对商家的约束、对菜品的精细化管理。“双标”行为也属于当前法律法规尚未明确的地带,按照现行法律法规,难以对其作出明确处罚。
种种原因,导致了一些餐饮商家在线上线下的参差,如此做法,却是十足的短视思维。诚信是商业的基石,长线来看,一家店堂食好于外卖,并不会让消费者更多选择堂食,基于信任,消费者最终会选择别的店。“短视”的店多了,更会影响到整个餐饮和外卖行业的良性发展。无论是平台,还是商家,都需要更关心消费信心和品牌信誉,关注用餐体验和顾客体感,这些才是“本”。
良性的发展才能带来共赢,无序的竞争冲击行业未来。要做到线上线下一视同仁,不能只是商家的事情,而是多方的共同责任,只有打破信息壁垒、提高违法成本、重塑监管体系,才能让外卖与堂食回归“同质同标”,让消费者吃得放心、吃得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