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火了!据网络平台数据,截至7月31日18时10分,该片总票房突破40亿元。不过,很多家长却犯了难,该不该带孩子去看?对于这个题材和尺度的电影是否适合小朋友来观看的问题,影片主演高叶引用导演申奥的话说,太小的观众现在不能来看也没关系:“电影就在那里,可以等着他们长大。”
《南京照相馆》让观众泣不成声
上周末,由申奥导演,刘昊然、王传君、高叶、王骁领衔主演的《南京照相馆》正式公映,影片故事取材于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真实罪证影像。很多观众看完电影在社交平台发文说,观影时影厅里的抽泣声此起彼伏,当走出影院站在阳光下,阳光越明媚心就越痛。
《南京照相馆》以1937年南京陷落为背景,聚焦吉祥照相馆内的七个老百姓,为了尽可能地多活一日,他们被迫帮助日军摄影师冲洗底片,却意外冲印出了能证明日军屠城的罪证照片。他们原本只想在大屠杀中保命活下去,但面对亲手洗出的罪证,面对日军耀武扬威的暴行、同胞的惨痛遭遇、民族存亡的紧迫,他们决定让这些底片留存下去……
影片将镜头聚焦战争下的普通百姓,在面临屠戮时,他们也曾挣扎求生和无助绝望。作为平民百姓,他们只求能够安居乐业,但当危难真的降临,他们依然有勇气挺身而出。从“保命”到“保存罪证”,这群小人物做出了每个中国人都会做的选择。面对日军的子弹与屠刀,他们手无寸铁,但以底片作为“武器”,将日军炫耀战绩拍摄的暴行影像变成了反击日军的“子弹”。
家长们在纠结带不带孩子观影
靠着“像素级”还原的历史细节和普通人抗争的代入视角,《南京照相馆》收获了爆棚口碑。该片豆瓣开分8.5分,随后评分上涨至8.6分,已有超过8.8万人评价。演员佟丽娅在社交账号发文,带儿子看了电影《南京照相馆》首映,她儿子在观影过程中哭得不能自已。这部电影对年轻一代来说,远不只是部影片,更像一堂刻进生命的历史课。演员彭昱畅也表示,有些记忆需要被“显影”,有些故事值得被“存档”,暗房里不只是旧相纸的微尘和药水,更是一段被岁月浸透,被光影定格的历史心跳。社交平台上,不少观众晒出了不愿散场的照片。“现场没有一个观众起身离开,甚至一致地连动都没有动。”“这一刻我有些感动,拍下了这张照片。”
有媒体报道,河南一位网友带9岁的儿子观看电影《南京照相馆》,平时活泼的孩子全程沉默、悲伤、愤怒,回家后男孩将珍藏多年的日漫卡片全部撕掉。这让家长们在纠结“这电影适合带孩子看吗”“想让孩子受点爱国主义教育,可又怕画面太残酷血腥”……对此,有网友说,“别怕,电影再残酷,也比不上真实历史的万分之一。”
主演高叶称“等孩子们长大再看”
要不要带孩子看?什么年龄适合看?部分家长和主创团队给出了答案。
有家长说,带孩子去看前,孩子问:“我做噩梦怎么办?”自己回:“没关系,那时候的孩子连做噩梦的机会都没有。”也有家长说,本以为自己5岁半的孩子看完电影后会懵懵懂懂,没想到回家的路上,孩子突然说:“我们付出了好大的努力,才变成现在这样好啊!”还有家长晒出了孩子看完后泪眼婆娑的镜头,说“孩子已经很有面对残酷历史的勇气,这是作为中国人不可缺失的一课。”所以,有网友说,家长们,不要担心孩子会害怕,温室里长不出能抵挡风霜雨雪的劲松!
主创团队昨天也给出回应,主演高叶引用导演申奥的话说,太小的观众现在不能来看也没关系:“电影就在那里,可以等他们长大再看。”
据潇湘晨报、红星新闻等
热评
坚决反对个别人网暴《南京照相馆》
近期,电影《南京照相馆》在暑期档中脱颖而出,实现了“叫好又叫座”。然而,随着影片热度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在个别平台上,包括该片导演在内的主创团队遭遇具有明显指向性的恶意攻击,甚至形成针对个人的网络暴力。毫无疑问此类网暴乱象是以艺术讨论为名歪曲历史,因为这部电影的核心题材是日军侵华期间制造的南京大屠杀。
反法西斯文艺并不是中国独有的文艺和文化现象,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深刻的思想性,体现着人类文明的核心价值。在文学、影视、美术、音乐等不同艺术门类中,有着《辛德勒的名单》《第五交响曲》《安妮日记》《人间的条件》《格尔尼卡》等众多文艺经典代表作,在不同历史时期都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针对《南京照相馆》的网暴现象,有碍于对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系统性反思。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作为人类社会进入到现代以来的“癌变”思想,并不局限在个别国家,更非独立于现代历史进程之外,而是世界范围的历史顽疾。电影艺术当然可以有正常的讨论乃至批评,但坚决反对借此进行网络暴力。尤其是在当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重大历史节点上,将铭记历史污名化为所谓的“仇恨教育”。这不仅扭曲了观众对影片的真实评价,也严重干扰了影视市场的健康发展,更是诋毁了我国新时代的新发展和新成就。尤其值得警惕的是,近几年来对于主旋律、反法西斯题材的影片,不时出现网暴乱象。特定类型的行为体通过网络水军及黑灰产渠道,借助电影、游戏这些看似主流政治、经济议题之外的文化娱乐议题人为制造舆情,其中是否有境外对华认知战的因素令人怀疑。
总之,唯有正视历史,才能走向未来。世界各国的反法西斯文艺,不仅是来自历史深处的警钟,更是照亮人类未来的灯塔。反法西斯文艺的最大价值,正是通过文艺的方式,为人类社会提供艺术的、审美的、精神的反思与启迪。在即将到来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样的重要历史节点,反法西斯文艺所捍卫的也是全人类文明的底线和尊严。据环球网
新闻延伸
《南京照相馆》带火的不只是剧情
还有重庆大轰炸这段不能忘的历史
《南京照相馆》里,日军随行摄影师伊藤秀夫参与了“中日亲善”虚假宣传照片的拍摄。而在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里,就收藏着一件三级文物——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同盟通信社发行的《大东亚战争史——精选联盟新闻锦集》(以下简称《新闻锦集》)。这本长51厘米、宽36厘米的刊物是日本军国主义为美化侵华战争而出版的一本新闻资料集,书中详细记载了日军在中国战场的作战情况,其中就包括侵华日军制造的重庆大轰炸。7月30日,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专家翻开了这本资料集,再现加害者视角下对重庆大轰炸的扭曲注脚。
侵华日军眼中的重庆大轰炸
“重庆”这个城市,第一次出现在《新闻锦集》中的时间,被锁定在了1941年9月9日,内容——“六五”大隧道惨案,原文如下:“重庆防空洞中窒息而死的惨案。6月5日晚至6日凌晨,在我国海军航空队海鹫部队的猛烈炮火下,重庆最大的长达1英里、可容纳5000人的防空洞内,有700余人因窒息而死。最近美国杂志表示当时因窒息而亡的达到了4000人。照片为重庆防空团员搬出尸体的景象(出自美国杂志)。”在文字所配的图片中,身着军装的人们,正用担架,将惨死的重庆民众尸体举在肩头抬出隧道。
而第二次出现,则仅仅是在两天之后的1941年9月11日,内容——重庆大轰炸,原文如下:“死都重庆奄奄一息,化作一片废墟。在我国海陆军连续不断的炮火之下,坚持顽强抵抗的重庆彻底被摧毁,化为一片奄奄一息的废墟。在敌对第三国家的魔掌之下,重庆跳着虚幻妖冶的死亡之舞,即使飞蛾扑火仍在顽强抵抗。照片为化为废墟的重庆街道。”在这段文字旁边,依然配有巨大的照片,照片上的重庆城,满眼皆是残垣断壁,被摧毁的房屋布满了照片近景的每一个角落。
6年多时间产生172786名灾民
重庆大轰炸给中国民众带来了多大的伤害?专家从史料中找出了答案:在公开发行的《重庆市抗战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一书中,公布了重庆在抗战时期的确切伤亡人数和财产损失。虽然时隔80余年,但请你记住这三个数字——32829、172786、100亿,它们来自我市历史学家和历史工作者历时6年的搜寻和统计,它们确切地告诉了我们在长达6年多的重庆大轰炸中,重庆人民的直接伤亡数据、灾民人数和财产损失。
重庆市档案学会会长唐润明说,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仅仅从1938年10月到1941年8月近3年时间里,就有3585架次日机分84次对重庆城区进行了空袭,共投下了各种炸弹9877枚。日机轰炸造成的直接死亡人数为16376人,其中就有9300人来自城区。在受伤的16453人中,有7782人是城区的居民。这些数据让城区的伤亡人口占到了全市伤亡总人数的52.03%。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李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