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祖明远 袁城霖 王培哲 杜杰 徐浩煊
在四川经济版图中,成都稳居“龙头”。身处第二梯队,则是正加快建设省域经济副中心的绵阳、宜宾—泸州组团、南充—达州组团,它们正构成全省经济发展的“腰部”支撑。
数据统计供参考
支撑如何?有喜讯。前述5市上半年GDP总量占全省比重约为24.8%,高于去年底的21.66%。
也有隐忧。记者梳理发现,就上半年经济运行数据而言,5城经济总量排名未变,但在GDP增速方面,仅绵阳以6.8%的“成绩”跑赢5.6%的全省平均增速。
一边是占比稳步提升,一边增速略显迟缓,这引发关注:四川经济“腰杆”如何更挺直?
7月29日到31日,川观新闻记者赶赴5城的工厂车间一线、项目施工现场,寻找数据背后的产业转型生机,看省域经济副中心城市建设如何发力。
中国(绵阳)科技城核医疗健康产业园。 绵阳市游仙区委宣传部供图
以“速”换“质”
“腰部”有望走出换挡期
上半年五市中虽只有绵阳跑赢全省增速,但拉通来看,与去年全年增速相比,一南一北两大省域经济副中心中分别有一市跑赢去年——川东北的南充和川南的泸州。另外,宜宾今年上半年增速与去年持平。
“5市正处在切换赛道、以‘速’换‘质’的关键时期,部分城市已走出低谷,光明在望。”在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主任汤继强看来,四川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做强“腰部支撑”。“支撑在哪里?就在产业调整,新赛道的崛起。例如,南充正在冲击‘中国真空产业第一城’,其真正的发力期还未到来。”
千架无人机主题展演在南充市仪陇县上演。马永红 摄
这一点也在数据中得到体现。记者梳理发现,虽然增速有起伏,但5市中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后劲不断增强的态势很明显。
以位列全省GDP第二、第三的绵阳宜宾为例,进一步观察细分赛道,两地产业发展质效则在稳步提升,通过产业结构“换挡”,实现以“速”换“质”。
坚持“一体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绵阳与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孵化培育出商业航天、核医疗等项目,这使得当地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速上半年达到12.6%,创下近期新高。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长20.0%,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17.6%。
这也与赛场表现相印证:7月29日举行的第十届“创客中国”四川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航空航天”专题预选赛中,绵阳选手占据“半壁江山”,数量领跑全省。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宜宾。梳理去年上半年、全年和今年上半年,宜宾四大主导产业中的光伏晶硅增速分别达到93.7%、32.3%、23.8%,远超同期酒类产业的9.0%、7.7%、4.1%,在速度变换中悄然培育起新的产业增长极。
产业转型升级,带来各地工业“代表作”的悄然更迭。
沿新能源电池延伸产业链,宜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今年上半年增长55.7%,成为宜宾产品的“新名片”。同样的变化也出现在绵阳:上半年,液晶显示屏同比增长105.9%,锂离子电池增长81.9%,汽车增长41.3%,化学农药原药增长31.0%。
自媒体大咖“围观”绵阳科技城新区的警用机器狗。 白肖飞 摄
开辟新局
建圈强链助传统产业焕发新机,组团建设动作频频
省域经济副中心中的泸州、达州等均为老工业城市,近年来通过建圈强链,传统产业得以焕发生机。
今年,达州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从一季度的3.5%上升到上半年的4.6%。其中,能源化工产业“老树开新枝”,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
瞄准天然气及伴生的硫黄,达州正在延伸产业链,力图将资源“用足”:已建成投产磷酸铁锂生产线,又拓展了天然气制乙二醇等项目,规划建设的磷氟新材料循环经济产业园,其主要产品是电子级氢氟酸,可用在半导体晶圆清洗领域。
泸州则实现了逆转。去年上半年,当地工业增加值还是下降1.0%;今年上半年这一数字为增长3.8%。从负到正,泸州工业增速“逆风翻盘”与拥抱机器人、核医疗等产业新赛道息息相关。
泸州市核医学科环境工作场景。 梁婷 摄
例如在酿酒产业中创新机器人应用场景。如今,“泸州造”智能酿酒系统已涵盖机器人(自动)上甑、自动蒸馏、自动起窖等环节,可节约30%能耗和75%人工,同时出酒率提升5%。目前,该生产线已建成超200条,走出四川,成为“酒城”新招牌。
在各自奋战的同时,区域协同也成为省域经济副中心建设转型升级的新助力。
5月宜宾泸州签署共建“天府森林四库”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合作协议,在共筑长江生态屏障的同时,也将升级传统林竹产业,未来力争打造千亿产业。
正在建设中的宜宾汽车零部件产业园三期。罗顺 摄
同为天然气资源富集地,南充、达州在走好资源转化利用发展之路上结伴而行。4月,两地携手成立川东北能源化工联盟、四川省酸性天然气开发净化创新联合体,后者囊括了中石化中原油田普光分公司、西南石油大学等力量,开展技术联合攻关,提升两地能源化工产业整体竞争力。
未来省域经济副中心建设,需要更多强强联手。
蓄力起跳
从增量变化中捕捉新动能
遍览涉及三个省域经济副中心建设的5市,虽然数据有起伏、增速有升降,但一些积极信号仍在强烈释放。
向投资要增量——
南充通过完善项目招引政策和工作机制,带动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快速集聚。
仅今年二季度,南充产业链专班足迹遍布17个省(区、市)及香港特别行政区,上半年收获协议总投资达744.3亿元的169个项目,其中制造业占比近九成。
这为当地延续工业投资高速增长势头提供助力。去年上半年南充工业投资增速达17%,而今年同期更进一步,达到18.2%的新高。受此推动,2025年上半年,南充工业增加值增长8.8%,而在去年同期,这个数字才是1.1%。
向需求要增量——
消费是省域经济副中心增长的重要引擎。打造区域消费中心,各地创新不断。
在今年举行的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上,泸州首次将茶馆搬进酒博会,茶酒融合消费场景成为今年酒博会上的一大亮点。瞄准年轻人兴趣,酒博会期间还举办了泸州酒城乐航音乐节,吸引了超3万人前往。数据显示,上半年泸州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相较去年同期的4.5%增长明显。
有内需也有外需。
7月30日,位于宜宾三江新区的凯翼汽车厂房里,一辆辆崭新的SUV停在仓库,走近了川观新闻记者发现,它们的方向盘都位于车辆右侧,“这些要销往东南亚市场,今年我们上半年的销量相当于过去一年,主要得益于出口市场的火热,预计明年销量要达到8万辆。”工作人员说。
俯瞰凯翼汽车生产基地。 罗顺 摄
上半年,宜宾产的新能源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和太阳能电池这“新三样”,出口超40亿元,同比增长近6000%。同期,绵阳外贸出口增长34.7%,其中,OLED显示屏、电视接收装置、化工类产品增长分别为199.5%、292.2%、55.1%。
迎考国内国际双循环,也是四川省域经济副中心未来建设的一道必答题。
【记者手记】
让协作共赢成为区域发展的共识
在推动省域经济副中心建设中,五地找到了协同共赢的切入点。路,是一个观察的切口。
最近成达万高铁明月山隧道顺利贯通,标志着设计时速350公里的成达万高铁距离开通又近了一步。这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高铁,不仅是四川东出北上的大通道,还将使沿途的南充、达州城市间交通更便捷。
无独有偶。7月22日,重庆经叙永至筠连(四川境)高速公路泸州段项目投资人中标候选人出炉,这条高速在加强宜宾泸州两地联系的同时,也成为川南地区向东出省的新通道。
畅通的不仅有路,还有政务服务。
“南达通办”事项全部纳入“跨域通办”综合窗口运行。南充与达州还互设自助服务终端机,建立自助服务专区,实现简单的政务事项“7×24小时”全天候、跨区域就近自助办理。
更大范围的产业协同也成为现实。
依托川东北天然气资源,两个计划投资额均超百亿元的大项目分别落户南充和达州。目前,四川永盈新材料有限公司已投产,四川正达凯新材料有限公司正在调试即将投产,一个化工材料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正在川东北加快打造。
组团建设、强强联合、互利共赢,四川经济“腰杆”才能挺得更直。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