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红星新闻)
7月31日,由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主办的四川省机器人产业供需对接活动在成都举行。活动聚焦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产品,突出应用场景赋能,开展产业链、创新链供需对接。活动上,四川省首批机器人产业机会清单正式发布,分为应用场景、重点产品、技术需求、创新平台四张子清单,共包括194个应用场景痛点、120款重点硬核产品、35项关键技术需求及10大创新平台。
活动现场还达成多项签约,推动产业协同发展。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四川省机器人产业基础较好,已初步形成机器人“整机+部组件”的产业链体系,部分企业成为了国产工业机器人控制器主要供应商。
机会清单发布
194个场景彰显市场旺盛需求
活动现场,由四川省机械工程学会牵头,联合成都市机器人产业协会、硬科技企业联盟、绵阳市人工智能产业联盟对全省机器人产业发展资源进行摸底,梳理出的第一批四川省机器人产业机会清单正式发布,包括应用场景、重点产品、技术需求、创新平台四张子清单。
四张子清单中,应用场景彰显了西部市场旺盛需求。据介绍,应用场景清单重点面向工业、公安、民政、文旅、卫健、应急等系统进行了广泛征集,共收集整理了194个场景,分为制造与物流、生活与服务、医疗与康复、导览与交互、应急与巡检、特种作业等六大需求类型。例如,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提出了神经外科手术辅助场景,机器人功能需求为支持肿瘤勾画、脑室重建等三维模型重建与显示,可制定手术计划,具有防误碰设计。
重点产品代表四川省参与全国竞争。据介绍,重点产品清单采用自愿申报、择优选录的方式,面向全省机器人企业征集,第一批清单共选录120个产品,整体反映出四川省机器人产业以成都、绵阳为主承载地,其他市(州)协同支撑的产业分布格局。例如,成都西部泰力智能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核安保智能巡检四足机器人产品,专为核设施智能巡检、核安保反恐应急处置高危环境多维度监测等特种场景定制开发,创造性融合四足仿生运动平台、AI自主决策系统与多光谱辐射探测阵列等核心技术,形成多维立体的核安保解决方案。
技术需求化身揭榜挂帅“潜力股”。据介绍,技术需求清单共35条,涉及20多家机器人企业,需求广泛分布于智能算法、关键零部件、外观设计、系统集成、产品优化等各个层面。例如,成都卡诺普机器人股份技术有限公司提出了“多关节机器人末端抖动主动抑制技术”这一需求,在技术难点上需要建立多关节机器人柔体动力学模型,实现参数辨识和针对摩擦力的非线性控制。
创新平台支撑科创转化。据了解,创新平台清单共10条,分布在成都、德阳、绵阳三市。例如,位于成都市成华区的成都机器人创新中心、位于绵阳市游仙区的四川省人形机器人创新联合体、位于德阳市中江县的机器人传感与应用技术德阳市重点实验室等。
▲扫码获取产业机会清单
现场达成多项签约
推动产业“建圈强链”协同发展
本次活动采取会议、展览、对接“三结合”形式,有效促成了合作达成。在签约环节,兵装自动化所、长虹电子、四川具身智能、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富临精工、四川大学、电子科大、工信部电子第五研究所等8家单位共同进行了省级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联合揭榜签约;四川具身智能与省机械院、运达科技与西南交大、成都朴为科技与都市农业研究所等6家单位进行了机器人技术联合攻关签约;博恩思与省肿瘤医院、天链机器人与绵阳高新区公安分局、四川农大与四川天马山农业公司等6家单位进行了机器人应用场景供需签约。
记者了解到,四川省高度重视机器人产业发展,将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一号创新工程”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精准支持,全省机器人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在国产焊接机器人、防爆机器人、微纳机器人、手术机器人、谐波减速器、电磁制动器等领域形成独特优势,尤其在人形机器人环境感知、运动控制、人机交互等关键技术研究和系统集成、能源动力、算力等方面已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机器人产品现场展示同时,四川省创建了四川省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创新中心、特殊环境机器人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人形机器人创新联合体等高能级创新平台,为科研提供有力支撑。
丰富的创新资源也是四川省的一大优势。据介绍,全省30余所高校开设人工智能专业、40余所高校开设机器人相关专业,在人形机器人环境感知、运动控制、人机交互等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处于国内前列。兵装自动化所是国家人形机器人领域链主企业、国务院国资委人形机器人原创技术策源地唯一在川单位。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四川省已初步形成机器人“整机+部组件”的产业链体系,企业研制的人形机器人已在长虹家电柔性生产线开展物料搬运和扫码贴签等测试,电磁制动器融入国际机器人配套体系,部分企业已成为国产工业机器人控制器主要供应商。
该负责人表示,四川省将以标志性产品为牵引,加强整零对接、技术对接、产融对接、场景对接,推进机器人样机试制、中试验证、迭代升级、示范应用,加快建设机器人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建圈强链”协同发展。
红星新闻记者 王俊峰 摄影报道
编辑 陈怡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