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搭建物理学“课程群”体系 探索创新育人模式
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结合社会需求与学科成长规律,实施以“分级教学、分类培养、厚实基础、宽泛出口”为指导原则的教学改革,坚持立德树人,搭建物理学“课程群”体系,创新育人模式,培养掌握物理学基本方法、具备物理学基本思维、具有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的高水平人才。
“物理学科”转向“物理科学”
重塑教育教学新理念
学院通过“1+X+Y”团队(1位主讲教师搭配多位助教和多位高年级学生)构建新型教学组织形态与实践生态,实现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的阶梯式培育,推动师生教育学习理念从“物理学科”向“物理科学”转变;通过“教研室”实体化运行,促进教学团队间的密切沟通与深度协作,突破传统课程与学科边界,构建了以“科学方法论”为核心的教学内容及讲义更新,逐步完成教育理念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向科学的“思维导向”转变。
“2+2方案”铺就两级培养路径
推动分级分类共发展
学院前“2”年实施大类培养扎实数理根基,统一修读物理学核心课程群中基础阶段课程,涵盖普通物理和四大力学的基本框架,夯实数理基础。后“2”年实施分流培养,推行“一生一制”:“基础型”学生自主选择高阶课程,进一步深化四大力学内容,参与导师课题并进入“一士班”“强基班”等强化科研训练,夯实学术基础;“应用型”学生可选修企业定制课程,进入9个“院-企定制班”参与校企合作实践,或选修交叉学科课程,培养应用实践能力。
“课程群+教研室”构建管理体系
打造协同育人新架构
学院积极构建“课程群”和“教研室”体系。遵循“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普及基础、按需选课;出口分流、标准多样;体系连贯、结合前沿”的原则与思路,采用分层设计理念,在“纵向”维度,将本硕博课程共融于“课程群”,为不同类型学生的“分类培养”提供有力支撑。在“横向”维度,将物理学基础课程科学划分为多个“课程群”,为每个“课程群”设置不同的难度等级,实施“分级教学、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纵向贯通本科至博士课程“分级教学”,为“分类培养”提供支撑;横向划分“课程群”,打破学科壁垒,设置“物理学+”跨学科课程矩阵,助力“分类培养”。在“教研室”组织管理下,“课程群”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编写讲义、出版教材,为“基础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能力导向”构建培养新模式
赋能学子创新实践路
学院打造三级实践平台,将创新创业实践设为必修课程,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企业联合实验室,构建“实验教学—科研训练—产业实践”三级平台,贯通基础操作、科研探索与产业应用全链条。近3年累计支持276项科研创新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0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36项),针对强基计划学生单独设置科研项目,覆盖全体学生开展科研训练,显著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立德树人效果突出
学院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科研与实践训练,近一半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就业创业能力提升训练,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学院本科生荣获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金奖、第七届“创青春”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全国银奖,第十五届、十七届“挑战杯”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全国二等奖各1项,在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华为杯)中连续多年斩获全国一等奖,在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中连续多届斩获全国一等奖。涌现出了“最美大学生”周锦宇、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贾海龙等一批创新创业先进典型,发挥了良好的模范辐射作用。
学院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国内顶尖高校和科研院所输送高质量的推免生。学院部分学生前往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高校深造;部分学生本科毕业后,进入华为、比亚迪、隆基绿能、中广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高新技术企业,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专业及课程建设取得突破
学院物理学和微电子专业获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物理学专业获批强基计划,物理学专业入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入选甘肃省创新创业示范专业及甘肃省高水平“新工科”建设专业。学院入选“中国物理学会科普教育基地”,获国家级一流课程4门、甘肃省一流课程6门,出版教育部推进基础学科系列“101计划”物理学核心教材2本,获“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省级规划教材4本,《段一士手稿(6卷)》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出版其他教材5本。
教师能力稳步上升
学院获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团队4支,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创新创业教育名师1人、青年教师成才奖2人,“兰州大学我最喜爱的十大教师”1人、“兰州大学首届萃英好老师”1人、兰州大学隆基教学奖9人。多位教师在甘肃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西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联盟第一届课程思政案例大赛等讲课比赛中获省级及以上奖励。
理论研究成果丰富
学院积极凝练教学成果,年均至少立项1项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包括甘肃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项目“基于能力导向的物理学本研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等,其中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依托物理学科培养新工科高层次人才》结项优秀;发表教学论文40余篇,其中系列教学论文《“课程群”组织体系:对物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的思考》《“教研室”管理体系:物理学“课程群”管理》和《“课程群”教学体系:分级教学与实践》分别总结了教育教学改革理念、方法与实践。
下一篇:湖南省妇联十四届二次执委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