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环境网)
转自:中国环境网
记者近日从“江西省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能力建设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全省生态环境监测资质和监测业务取得跨越式发展。
“我们按照‘一年强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大提升’的工作思路,加快建成功能完备的监测体系,持续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不断提升监测预警能力,促进全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提质增效。”江西省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监测处处长吴志强介绍。
据了解,2023年《江西省生态环境监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出台以来,全省共投入4.73亿元用于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以监测先行、监测灵敏、监测准确为导向,不断巩固提升环境质量、污染源、应急、生态监测能力,填补温室气体和新污染物监测空白。
江西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及11个驻市分中心按照功能定位,形成差异化生态环境监测支撑能力,着力打造省本级1个综合实验室、一南一北2个重点实验室、建设3个区域实验室和6个专项实验室。
全省91家市县监测机构,按照区域站、骨干站、县级站和基础站4种模式,分别形成较强的水质分析、应急监测、独立开展基础项目分析和执法监测采样能力。
在监测资质方面,江西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共获得监测资质项目2569项,较2022年、2023年分别增长85.89%、41.46%。覆盖生态环境监测各要素,为全省生态环境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91家市县监测机构已有89家具备监测资质,共获得资质项目9550项,较2022年、2023年分别增长397%、286%;市县监测机构的平均监测资质数从2022年的21项提升至105项,实现了爆发式增长。
2024年,91家市县监测机构共出具14063份监测报告,较2022年、2023年分别增长7.3倍、1.7倍。监测报告大幅增长的同时,委外监测业务也迅速回流,2025年同期的委外监测报告3480份,涉及业务金额2072万元,较2022年分别下降71.89%和65.15%,既提升了监测人员能力,又节省了财政资金,实现了人才培养与经费增效的双重良性循环。
江西生态环境监测部门在做好能力建设的基础上,依托现有监测人员和仪器设备,集中力量提升饮水安全的预警监测水平,对全省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开展22项有机物和10项重金属指标的加密预警监测,将上述指标的监测频次提高到每月一次,同时将标准限值的60%设置为预警触发阈值,一旦监测结果超过阈值,立即向监测断面所在地及周边生态环境部门发出占标率预警信息,把风险隐患及时扼杀在萌芽状态,通过实施“监测—预警—交办—排查—整改”的闭环管理模式,有效加强全省饮用水水源地的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