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 通 基 层
夜幕降临,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的边境少数民族村寨亮起点点星光。马关县委巡察办黄主任带着工作人员正在调试便携投影仪,白色幕布挂在院坝心的核桃树上,几十名村民围坐成圈……这是马关县委“背包巡察组”近半年来的常态化工作场景。
“院坝影院+定制菜单”让巡察故事走进人心
“投影仪往左一点,投射的位置有点偏离中心了!”在马关县金厂镇罗家坪村院坝会上,巡察干部们一边布置露天影院,一边用苗语招呼村民来观看微电影。银幕上正在播放《巡察背包之政策落实篇》,真实还原了巡察组发现某村小组长虚报种植面积套取补贴的案例。
这支“背包里装着投影仪”的巡察队伍,将近两年来的巡察案例浓缩成系列AI微电影,针对边境村寨播放《扫黑除恶篇——消失的界桩》,在易地搬迁点放映《民意诉求篇——漏水的新房》,面向乡镇站所干部重点推送《作风警示篇——迟到早退的代价》,让群众真正感受到巡察队伍敢于动真碰硬的决心,推动利民惠民政策落地落实的恒心。
截至目前,系列微电影已定制苗、壮、傣等5个语言版本,根据群众“点单”播放68场次,现场收集受理群众诉求110余件,解决民生实事98件。
“火塘翻译官+跨境小喇叭”让巡察声音穿透边境线
“老支书,您用苗语给大伙儿说说,巡察组来就是要帮大家解决实际困难的。”在马关县都龙镇的苗寨火塘边,巡察干部正和一位身着苗族服饰的“火塘翻译官”热烈地交流。这位“翻译官”是巡察组从村委会抽调的少数民族村支书,他熟悉村情民意,能用苗语把巡察政策讲得通俗易懂。
针对边境地区少数民族群众语言不通、沟通不畅的问题,马关县委巡察组创新建立“火塘翻译官”制度,从被巡乡镇村委会抽调熟悉民族语言的村干部参与巡察工作。这些“翻译官”既当政策宣传员,又当民情收集员,在火塘会、院坝会、田间会上用苗语、壮语、瑶语等少数民族语言向群众讲解巡察重点。截至目前,“火塘翻译官”已协助开展双语宣讲36场,收集各类问题28个。
“‘背包巡察组’来我们村巡察了……”每天早中晚三个时段,马关县各村寨的“村村通小喇叭”都会准时响起。巡察组精心录制了苗、壮、汉三语巡察公告,通过全县127个村寨的广播系统滚动播放,将巡察范围、重点内容广而告之。这种“空中巡察”的方式,让看不懂文字、听不懂汉语的老年人也能及时了解巡察信息。
今年来,马关县委巡察组通过多渠道收集群众反映的边民补助发放、产业扶贫政策落实等问题,推动解决实际困难42个,群众对巡察工作的知晓率和参与度显著提升。
“指尖巡察+流动接访”让巡察监督解锁新模式
“微信扫这个码,不用见面就能把问题反映上去,还能上传照片呢!”在马关县仁和镇街天的宣传点上,巡察干部小曼正手把手教一位壮族大妈使用手机扫码举报。
在马关县职业高级中学廊道上,一个造型可爱的“巡察悄悄话”留言公告板前围满了学生。“上周我反映一个问题,今天就看到巡察组的叔叔阿姨来检查了!”高二学生萌萌和同学分享道。
马关县在保留“院坝会”“田间会”等传统形式的基础上,还同步拓展新媒体阵地。巡察进驻期间,整合“巡察直通车”“悄悄话留言板”“扫码吐槽二维码”“码上巡”手册等多种方式,方便年轻人一键扫码反映问题。
巡察组还实行“核销+回访”机制,对“码上”反映的问题,逐一梳理汇总,实行“三色管理”“限时办结”,黄色普通事项3个工作日内移交处理,橙色紧急事项24小时内响应受理,红色涉违纪违法线索直报县纪委监委案管室,巡察组线上、线下随机回访形成管理闭环,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目前,“码上巡”已成为马关县群众最信赖的诉求反映渠道之一,广受群众好评。
来源 / 云南省纪委省监委网站 马关县纪委监委作者 / 李一卓
编辑 / 吴刘继
审核 / 云纪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