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蒙格斯报告
近期两办印发了《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旨在缓解生育过程中的经济压力,以期提振生育意愿。
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人口迅速超过6亿,可谓生育意愿强烈,结果国家却出台了影响深远的计划生育政策。
这便引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为什么曾经六亿人口会让人“嫌多”,而如今面对十四亿人口,我们却“嫌少”了呢?
到底我们该如何看待人口问题?答案或许能从《不确定性经济原理》一书中寻找到。
朱小黄 著
以下内容节选自《不确定性经济原理》:
为什么六亿人嫌多,十四亿人嫌少?
这不是一个算术问题,而是一个经济问题。所以说起来有点绕,不过其实这中间存在着确定性思维和不确定性思维方式的差异。
直接地说,六亿人口时嫌多是因为经济落后,供应不足。按照确定性思维方式,就是两个办法去应对:一是定量供应,尽量平均地让六亿人分享有限资源;二是限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让人口的增长同价值的增长相适宜。
但按照不确定性思维方式,事情却简单得多:把供需平衡的事情交给市场,不要试图去控制事物本身,而是给予事物适应不确定性的环境。市场具有看不见的手,自然会通过竞争、通过贸易、通过资本投资在全球市场范围内实现供需平衡,而且能获得价值增长的机会。随着市场化的增长,劳动人口作为重要生产要素,不可或缺。随着经济体愈来愈大,人口的多寡,尤其是劳动人口的多寡对于一国经济的影响就会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人口的增长或萎缩,本质上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结果。人类同其他生物群体一样,基于同大自然的关系而不断调整生存繁衍策略,我们可以把这种在大自然中亦取亦予的生存繁衍策略看作上帝之手的安排,这些策略不需要有形的力量来推动。在营养缺乏的环境下,人类和许多生物都会提高出生率,放慢进化速度,降低生存质量,在较高死亡率的压力下以更多的人口数量优势确保种群的繁衍生息。在营养富足环境下,便会相应降低出生率和死亡率,并提高生存质量,加快进化速度,总体实现种群与环境资源的均衡。欧洲和亚洲这两大人类群体板块,城市和乡村这两种人群分布所形成的死亡率、出生率与财富聚集度的演变数据,无疑都能证明这一论断的成立。
人口多寡无须干预。六亿之沉重和十四亿之轻飘,是制度安排的结果,追究到底,还是根源于追求确定性与适应不确定性两种思维方式的选择。方向不对,力量越大越带来沉重。
如果你对社会现象背后的真相充满好奇,想要打破传统认知的束缚,那么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它将带你深入探索不确定性经济的奥秘,帮助你构建全新的经济思维体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Hehson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Hehson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