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钛媒体
联想集团副总裁、联想创投管理合伙人王光熙
2025年,热钱持续涌向具身智能。
IT桔子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10日,国内具身智能及人形机器人赛道共完成141起投融资事件,其中121起集中于机器人整机厂,20起来自零部件企业。这一数据显著超越2024年全年77起的总数,充分印证了当前市场的活跃与热度。
在联想创投2025 CVC创投周开幕之际,联想集团副总裁、联想创投管理合伙人王光熙向「创投家」,深入阐述了他对具身智能的独到见解。
王光熙先生作为联想集团副总裁及联想创投管理合伙人,在机器人领域拥有深厚的投资经验。在具身智能浪潮兴起后,前瞻性地押注了星动纪元和逐际动力等明星企业。
联想创投在机器智能领域深耕逾十年,累计投资超过50家相关企业,完整地见证并深度参与了中国机器人产业从核心部件研发到具身智能系统突破的全过程。其中,联想创投作为资深独立投资者领航投资的云迹科技,目前正积极冲刺“机器人服务智能体第一股”,其服务终端消费者数量位居全球首位,同时在线机器人最高达3.6万台。
在当下最热门的具身智能领域,除了上述的星动纪元、逐际动力,也参与投资了跨维智能、星海图、它石智航等一系列备受瞩目的企业。
以下为对话全文,略有删减:
创投家: 今年关于具身智能投资的争论很多,尤其是围绕人形机器人及其商业化进程,您对此有何看法?
王光熙: 联想一直非常看好具身智能方向,并已布局十年,涵盖核心部件、协作臂、AGV、AMR等多种形态,广泛应用于工业、物流、商业等领域。大模型兴起后,我们持续在全栈式具身智能机器人方面进行布局。无论是投资机构、工业界还是学术界,大家普遍看好具身智能机器人的中长期发展。
为什么强调“具身”而非“人形”,是因为具身智能涵盖了多种形态的复合机器人,占据该领域的主流位置。人形机器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多是为了解决一些特定终极场景中的泛化问题。
在展会上,我们看到了一些新兴企业,也有传统的机器人智能公司。他们通过快速拥抱具身智能、辅助机器人及AI模型,已经在原有的工业和商用场景中实现了闭环应用。过去由于缺乏大模型的泛化能力,这些场景很难落地,而如今,这些变化已经实实在在地发生了。
与其说有争论,不如说商业化已经在逐步展开。
创投家: 目前具身智能赛道非常火热,好项目竞争激烈,估值短期内翻倍的情况屡见不鲜,您是否有类似的感受,以及在项目接触中观察到哪些现象?
王光熙: 这一波热潮确实非常明显,不仅有财务投资机构和互联网大厂CVC的参与,国家也在推动相关行业发展,甚至传统能源、物流、电商等行业的企业也纷纷入局。
AI与物理智能体的结合,让大家看到了在众多行业中出现革命性变化的可能。无论是以数字员工替代生产力,还是重塑原有的生产关系和价值链,各行业的人们都在AI与具身智能的浪潮中,看到了潜在的颠覆性机会。
因此,越来越多的参与者怀着“必须入局”的心态加入这一赛道。这其实是一件好事。一方面说明不同行业的从业者能够从各自的专业视角看到具身智能的可能性与希望;另一方面,各类资源方的加入也有助于为具身智能企业提供宝贵的资源、场景和机会。
在许多情况下,这些跨行业的进入者不仅带来了资本,更能通过场景合作形成正循环。这种支持对行业而言,往往比单纯的资金投入更为重要。
创投家:这一代年轻创业者有哪些突出的特点?具有哪些特质的人更适合创业?
王光熙: 个人看待这类创业者有很强的主观性,很难用统一的模板来定义何种人适合创业,每个案例都不同。但在这一波创业者中,尤其是相对优秀或走在前列的创业者,确实呈现出一些共性。
首先,他们普遍较为年轻,能够以更开放的态度去接受AI这一全新的方法和框架,因此学习和适应能力更强,这也是一种竞争力。
其次,他们多数是“原生的AI跨界人才”。这些人并非传统硬件出身后来转向AI,也不是单纯的算法背景再跨界进入具身领域,而是在学习和早期工作阶段就经历过多学科融合。他们就像“互联网原生代”,是伴随AI成长起来的一代创业者,因此能够跳出传统框架束缚,以更前沿的视角推动领域创新。
第三,我们还投过一些背景不同的创业团队,例如年轻教授创业的团队,以及来自自动驾驶或大疆等企业的人才。这类创业者往往具备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前沿技术背景,同时有较强的变通、学习和跟进能力。他们能够在技术和学术的前沿快速捕捉突破机会,找到创新的切入点,甚至推动全球范围的领先。
但需要强调的是,这一方向本身充满不确定性和动态性。无论是学术技术前沿,还是未来的演进路径,变化速度都非常快,迭代节奏超越了过去几代技术的革新。
在这种背景下,一旦某个技术路径被验证或初步收敛,创业公司必须快速追赶。你不可能掌握所有最佳方法和最优路径,必须保持高度的灵活性和动态性,同时具备扎实的学术技术和产业化功底,才能在这一赛道中跟上最前沿的变化并保持竞争力。
创投家:在未来两三年内,您认为具身智能将优先在哪些场景落地?大概是什么样的量级?
王光熙: 之前已被四足机器人或其他机器人验证过的教育、科研赛道,仍然有非常大的机会,并且规模将比以往大好几倍;其次是,基于大模型或世界模型,研发的硬件产品,短期内会看到非常大的市场。如果说以前四足机器人是几十亿的市场,今天这样的市场将是其数倍。
未来肯定会进入具体的垂直行业领域,其中工业场景无疑是重要方向。
至于工业场景能发展多快,目前还不好说。从我们过去投资的许多企业来看,它们已经在工业、物流、商业、商用场景中成功切入,在限定场景内提供了不错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实现两倍、三倍的效率提升。
最终能在工业场景占比多少,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不像大家想象得那么乐观,它要替代一半的工人难度非常大,毕竟对稳定性要求非常高。
创投家:您刚才提到具身智能已切入工业的几个场景,哪些场景是真需求,哪些场景是伪需求?
王光熙: 过去自动化虽然具备一定的智能化特征,但仍存在覆盖不完全的环节,这些领域价值巨大。例如,AGV、AMR、无人叉车等设备往往只能完成单一环节,其他环节仍需人工辅助进行装卸或接驳。
有了具身智能后,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改变。复合机器人能够打通衔接环节,完成从移动、上料、取料到成品搬运和包装的全流程,实现端到端的自动化闭环,真正替代人工操作,从而降低成本并提升生产节奏。
在工业、物流和商用场景中,过去的搬运任务往往存在任务发起、调度、分发及各环节衔接不畅的问题,且机器人无法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现在借助大模型技术,客户可以直接通过对话与机器人沟通需求,机器人能够理解意图、进行推理并生成解决方案,最终将任务分配给执行单元完成闭环。
尽管当前这些领域的人工替代率仍处于百分之几,或者几十的阶段,但相较于传统技术,这已是数倍的提升。以无人叉车为例,目前行业渗透率不足5%,如果能提升至10%,将带来3-4倍的增长,这一价值非常显著。再比如,许多酒店的对话系统已经实现了LLM化,客户可直接用自然语言提出需求,系统自动完成任务理解和执行。结合机械臂的装配,机器人甚至可以在无需人工介入的情况下完成物品取送等操作。这类能力在复合机器人和智能机器人企业中已初步落地,并推动了场景拓展和功能闭环。在家庭消费领域,机器人渗透率依然偏低。家居清洁、陪伴等场景尚在起步阶段。一旦出现爆款产品,将有望显著加速家庭场景的普及和渗透。
创投家:我们发现在一些热门赛道上,联想创投的打法存在差异。比如在GPU芯片领域,出手的频次比较多,而在大模型领域(投资)却相对谨慎。这种“激进”与“保守”的差异背后,体现了怎样的投资思考?
王光熙:GPU本质上并非开天辟地的创新,而是追赶的过程。这个领域早已有行业领军企业,我们更多是从国内生态的角度进行追赶布局。布局需要找到合适的时机和合适的团队,这也得益于集团在业务、研发和产品等方面对行业的认知。我们在第一批、第二批时并未贸然出手,而是结合对行业和团队的理解,在判断合适的时间节点后才进行布局。
当然,投资也存在一定运气成分。
在布局逻辑上,我们在一些赛道会投多家企业。一方面,这是基于对不同团队的解读和判断;另一方面,我们希望覆盖不同类型的团队。例如,有的团队偏重研发,有的来自学术界,有的具有丰富的产业经验,还有的是成建制队伍。不同背景和要素在不同领域的价值各不相同,比如在GPU行业,经验丰富的团队尤为重要。
从集团生态合作的角度看,GPU具有非常实在的合作价值,因此我们在该领域会布局多家生态伙伴,无论是渲染、显卡还是GPU本身,这种多元化布局有助于构建完善的生态。
而具身智能则完全不同,它属于开创性的领域,存在大量非共识。大家对于其商业化的时间、应用场景以及技术是否能快速达到可用状态仍有分歧,这是典型的VC赛道。
因此在这一方向上,更多依赖VC视角,同时兼顾CVC的资源和应用属性。整体来看,联想创投更愿意在具有长期价值、被看好的赛道上进行早期、激进甚至带有一定冒险成分的布局。
大模型则与具身智能的判断逻辑不同。从基础模型角度来看,未来的玩家不会很多,这与具身智能百花齐放的格局不同。具身智能未来会在多个领域、多个垂直场景中涌现出不同玩家,就像汽车行业一样,经过百年发展仍有众多主机厂。
而基础模型最终不会容纳如此多的玩家,因此在大模型领域我们更强调精准布局,优先考虑其对生态合作的直接价值。
创投家:量子计算、脑机接口是联想创投“火种计划”重点关注的领域,对于这类“周期漫长”的领域,联想创投如何平衡投资价值与投资回报?
王光熙: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作为一家CVC投资机构,我们在部分领域必须进行战略投资,有些领域需要长期耐心陪伴,有些则需要实现阶段性的商业化目标。
针对量子计算,我们的判断是这一领域距离成熟还有较长的时间,但计算是联想的核心主业,因此无论周期多长,我们都必须有所布局,以便随时观测量子计算的前沿发展方向。
为什么说“路还长”?因为量子计算的人才、工程和技术体系尚未完全聚合,整体还处于早期阶段。但作为一家计算企业,我们必须具备耐心,在布局之后持续关注其成长。
脑机接口方面,随着Neuralink在该领域的推进,我们在考察脑机接口企业时,会重点关注其未来的发展潜力以及当前的商业化路径。例如,目前展示的“智冉医疗”是中国脑机接口领域为数不多的、由知名教授主导的公司之一,我们认为它有望实现阶段性的商业化。
脑机接口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更高层次的人机交互,而在疾病治疗等医疗场景,它已经展现出可观的商业前景。在这些领域,我们保持耐心的“长跑”心态,同时也会分析长跑过程中是否有逐步实现商业化的机会。如果是一家需要长跑的企业,其能否在过程中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是最核心的考量因素之一。
在此过程中,“火种计划”会帮助科学家们借助联想的资源进行产业验证,同时释放更多共创商业的应用场景,例如我们推动的一体机和实训等场景。这是一个双向推进的过程,也印证了科技型企业的发展确实需要长周期投入。
作为投资机构,首先要有长期陪伴的决心,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利用CVC资源,帮助企业在阶段性商业化上取得成果。更重要的是,一旦企业在长跑过程中实现了阶段性进展,这不仅验证了方向,也会加速我们的投资布局。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郭虹妘,编辑|陶天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Hehson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Hehson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