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工网)
7月30日,“公安部网安局”微信公众号公布的最新消息显示,吴某因编造“洪水冲走钓鱼爱好者”,罗某某因摆拍“两人被洪水冲走”以及白某某因编造“洪水冲走三个娃娃”,均被当地公安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不只有关于汛情的谣言。7月30日,台风“竹节草”登陆上海,“大量游客今天被困外滩观光平台”是谣言,“LV大船被淹”也是谣言。
很多人都有一种感觉,在如今的互联网平台上,在公众热议的许多社会话题中,已经越来越难分清哪些是真相,哪些是谣言。一边是相关部门争分夺秒打击整治造谣,一边是谣言以越来越隐蔽的方式出现,如野草般疯长,似乎怎么也拔不干净。哪里有流量,谣言就会蔓延到哪里。就连灾情也成了谣言“重灾区”。
当前是我国主汛期的最重要阶段,抗灾任务艰巨,多地正和灾害天气打硬仗。灾情本身是社会关注度极大的话题,但不法分子却借机编造发布谣言、虚构灾情,博取关注、吸引流量,为原本紧张繁重的抗灾工作又添了不少乱。有时候,一条几秒钟的视频可能就有几百万阅读量。简单动下手指就能获得巨大流量,这会让许多人上瘾。而在虚拟世界传播的虚假灾情,在某种程度上会消解真实灾情的苦难意味。
在灾情面前,人的情绪是很容易被牵动的,谣言恰好利用了这一点。编造灾情谣言带来的可怕后果,远不止添乱。灾情危急时刻,有许多生命在等待救援,有许多社会力量投入其中。这时候,每一条准确而关键的信息都十分重要,影响着救援决策和部署,关系着救灾保障力度和效率。伤亡人数、灾情程度、受灾范围等信息,如若存在造假或夸大,就会引起社会不必要的恐慌,甚至导致灾情之外的其他社会风险,为救援增加难度。
在抗灾救援的关键时刻,许多人的爱心和善意会汇聚到一起,形成守卫生命的防护墙。倘若谣言太多,人们很难辨别真假虚实,就难以获得灾情前方的真实情况,善意就会迟疑,爱心就会后退。就好比我们熟悉的故事《狼来了》,如果谣言不断混淆视听,就会逐渐透支社会信任。
谣言不像暴雨、洪水、台风,它看不见、摸不着,如同病毒一样在互联网生态里滋生蔓延,让舆论生态变得诡谲莫测。如今,中国互联网网民已超过11亿,谣言经过人传人产生的威力是难以想象的。除了让造谣者付出沉重代价,每个网民都应自觉提升识别谣言的能力,保持清醒理性,不信谣、不传谣,谣言便不攻自破。(常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