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中国·院士开讲》第二十七期:让国家能源安全更有底气
创始人
2025-07-31 14:01:21
0

(来源:科创中国)

深地储能,是指利用深部地下空间,将石油、天然气、氢气及二氧化碳等能源或能源物质储存在深部地层中,是国际能源储备的主要方式,也是克服风、光等清洁能源地域性和不能持续稳定供给的出路,对确保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物资安全及“双碳”目标实现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期《科创中国·院士开讲》邀请到中国工程院院士、岩石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研究员杨春和登上节目舞台,为观众朋友们揭开深地储能的神秘面纱。

藏在地下的城市“充电宝”

为什么要将能源“藏”在地下?深地储能优势在哪?为何各国地下储能都选择盐穴?从这三个问题出发,杨春和院士讲述了将能源“藏”在地下的重要意义。

他表示,加快非化石清洁能源的利用,是全球能源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能源发展的优先方向。然而,风能和太阳能等具有典型的地域性且不能连续稳定供给,我国也一直存在弃风弃光现象。于氢能、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而言,广阔的深部地下是提高利用效率的最优解,能规避经济性差、安全性低、占地面积大等缺点,保障石油安全供给,避免大规模“气荒”的发生。

是异想天开还是潜力无限?

杨春和院士被誉为向地下要空间的“能源卫士”,20余年来,他几乎走遍中国所有能用于储备油气的盐岩地下空间,只为“关键技术要掌握在自己手中,技术方面不能被别人卡到脖子”。

“向地下要空间,储存天然气。”他第一次提出这个想法时,很多人认为这是“异想天开”。因为在此之前,我国在这方面的建设几乎为零,另一方面,我国盐矿地质赋存条件复杂异常,盐穴的密闭性和力学稳定性也饱受质疑,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的专家们遇到类似地质条件,大多直接放弃建库。

这到底是不是“异想天开”?他与团队又是如何迎难而上的?  

走出中国特色建设之路

取岩芯、开展可行性论证实验,经过将近2000组实验,杨春和团队用科学数据证明了中国层状盐岩的强度对于地下油气储备完全可靠,回应了外界对其安全性和适用性的质疑,中国盐穴储气库也开始了自己的特色建设之路。

利用已有采卤盐穴改建储气库,节约成本1.25亿元,金坛储气库成为亚洲第一座盐穴储气库;解决云应地层建模难题,提出“云应盐矿具备建设盐岩溶腔型储库的基本地质条件”的重要研究成果,西气东输二线重要配套工程落户湖北云应;开展高温高压蠕变试验,解决了巨厚夹层的垮塌难题,潜江储气库一举成为中国最大设计的盐穴储气库群。在祖国的大地上,杨春和院士及团队共同建设了100余座盐穴储气库,储存石油、氢气、氦气、二氧化碳等,每一座盐穴都是我国未来的“能源地下银行”。

向深部地下空间挺进

能源攸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当前,我国能源发展仍面临需求压力巨大、供给制约较多、绿色低碳转型任务艰巨等挑战,推进地下储能技术创新尤为重要。

杨春和院士介绍,多年来,我国在深部地下空间储能方面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发系列深地储能模拟实验装置和软件系统,构建深地油气储备理论体系,深地储能实现工程化应用并形成新的产业,抢先布局地质储氢等新兴储能领域,但在储能库选址、建库、储存等环节上仍有一些问题待解,亟需破解技术瓶颈背后的关键科学问题,形成深地储能试验和监测系列成套装备,加强深地储能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为我国实施大规模能源储备提供理论和技术保障。

每一条建议,都浸透着杨院士让盐穴储库在中国开花结果的深思和期许。他坚信,每一步向地下的探索,都是为子孙万代拓宽生存空间,我国正从能源大国向能源强国大步迈进。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用艺术架起军民连心桥(图) (来源:天津日报)转自:天津日报  本报讯(记者 刘桂芳)以“双拥谱新篇,军民共联欢”为主题的“我们...
2755亿元 天津上半年跨境人... (来源:天津日报)转自:天津日报  本报讯(记者 岳付玉)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市分行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
巴拉圭不能再做国际社会“异类” (来源:天津日报)转自:天津日报  新华社北京8月1日电(记者 许可 马卓言)就近日有巴拉圭人士表示...
和珅被乾隆专宠几十年,为什么没...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和珅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和珅在临死前曾写了一首绝命诗:“五十年来梦...
为什么匈奴遭受打击之后就开始一... 还不知道:为什么匈奴遭受打击之后就开始一蹶不振呢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