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运会开幕倒计时100天的重要节点将至,作为承办城市之一的佛山,城市颜值提升了,体育场地更多了,运动氛围更浓了……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良好的群众体育基础,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以体育赛事活动为引擎,充分释放文旅体发展潜力,提供更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休闲旅游方式,既惠及市民,也吸引游客。锚定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名城”的目标,全民共享与城市发展双向赋能,佛山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全民共享声动全城
湾区“鸟巢”、NBA球馆同款吊斗屏、可容纳约3.2万名观众……今年5月,顺德德胜体育中心全面完工。十五运会期间,这里将举办女子篮球、女子足球赛事。之后,这个集体育竞技、休闲健身、商业娱乐、文艺演出于一体的文体综合体,将持续引进全国性和国际单项比赛,举办大型演唱会、电竞比赛等活动,深度融入市民生活。
德胜体育中心外景 杨苑莹 摄三水区则投入超2700万元,对云秀山体育场、健力宝足球青训中心进一步升级,既满足赛时竞技需求,提升观赛体验,也确保赛后向市民开放时,让市民满意……
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中,佛山共有11个体育场馆承接比赛任务,无一不是既“能办赛”,又“可共享”,让专业场馆服务于民,让全运盛事燃动全民健身热情。
佛山本就是一座群众体育氛围浓厚的城市。乘着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的东风,今年,佛山创新性地将本土特色群体赛事品牌与十五运会群众项目相结合,尤其在龙舟和足球项目上,呈现出赛事热度叠加、流量互哺的图景。
傍晚时分,云秀山体育场,“足球海洋”热气沸腾。承此前十五运会群众比赛足球项目(七人制男子组)等赛事热度,7月开幕的第十九届佛山“西甲”足球联赛酣战依旧,参赛球队达创纪录的40支,较上一届增长25%。
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仙湖,十五运会群众比赛龙舟项目决赛现场 主办方供图同在7月,佛山迎来十五运会群众比赛龙舟项目。南海区丹灶镇仙湖之上,来自全国各地的20多支龙舟劲旅展开巅峰对决。其中,主力来自九江女子龙舟队的广东女子龙舟队和广东男女混合龙舟队“家门口”参赛,勇夺4枚金牌。
专业体育场馆改造升级兼顾赛时赛后利用,本土特色群体赛事从“短期爆点”向“长期品牌”跃升,佛山坚持“办赛就是办城”理念,让全运红利惠及全民、惠及未来。
以赛促旅以赛兴产
以“赛事+文旅”为方向,佛山正推动体育赛事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
顺德区提出重点打造龙舟、马拉松两大体育品牌赛事生态体系,加快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前不久,顺德启动“跟着赛事去旅行”暑期文旅体融合系列活动,推出20场顶级赛事、6条体育旅游线路以及“宠客”优惠包,邀请更多人走进顺德、体验顺德、爱上顺德。
今年五一假期,南海区举办西樵岭南美食文化周 南海区委宣传部供图南海区将“场外”的美食、文化、旅游等资源串珠成链,推出“跟着龙舟去旅行”等精品线路,串联功夫小镇、龙舟基地等特色资源,激发多元消费新体验。
不仅是文旅在赛事中“出圈”,“佛山制造”也借助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的平台,走进大众视野,迈向更广舞台。
近年来,南海区着力培育六大特色产业集群,其中氢能和氨氢融合装备制造产业是重要组成部分。丹灶镇依托仙湖氢谷,打造佛山市氢能产业发展核心区,集聚起佛山仙湖实验室等众多氢能领域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在丹灶镇举办十五运会群众比赛龙舟项目决赛期间,南海专门设置“氢能产业展区”,集中展示氢能游艇、氢能自行车、氢能接驳车等氢能在交通领域的前沿应用成果,彰显当地产业创新实力。
作为制造业重镇,佛山的轮椅、病床等康复辅具类产品年产值超20亿元,占据全国近半市场。在深圳举行的残特奥会自行车赛现场,一批科技助残设备成为亮点,其中就包括佛山企业研发的“脑控”轮椅、全地形无障碍轮椅等产品。
以赛促旅、以赛兴产,借力十五运会,佛山擦亮特色文旅与产业名片,书写城产人文深度融合的新篇章。
市民说
龙舟健儿董爱丽:
在乡亲面前划出最好状态
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河网密布,几乎“村村有龙舟、户户有划手”。2008年,全国第一支职业女子龙舟队——九江女子龙舟队在这座龙舟名镇诞生。受擅划龙舟的父亲影响,董爱丽从小水性好、爱龙舟。2009年,小儿子上了幼儿园,时年33岁的她以“单挑”前八的成绩,加入“九江女龙”,成为一名职业龙舟划手。
16年间,九江女子龙舟队高歌猛进,董爱丽随队征战各类赛事,荣誉无数,包括2018年印尼雅加达亚运会金牌等。
董爱丽 受访者供图今年7月,十五运会群众比赛龙舟项目决赛在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仙湖举行。这是董爱丽第一次在“家门口”出战全运会。“特别荣幸!我心里一直想着:一定要在家乡父老面前,展现我们最好的状态,为广东争光,为佛山争光!”她说。最终,以九江女子龙舟队为班底的广东女子龙舟队,以及半数队员来自“九江女龙”的广东男女混合龙舟队发挥出色,夺下四金。
随着重要比赛落幕,最近,董爱丽从九江女子龙舟队退役。但她的龙舟生涯还没有结束,她又加入了业余队。“我很喜欢有龙舟的生活,大家有缘聚在一起打比赛,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她说,“就划到不能划的时候吧。”
资深球员老汉昌:
外地球队都爱来三水踢球
1959年,当时的三水县在云秀山山坳间开辟运动场;1962年,小型足球场辟出。今年68岁的老汉昌,其父母就曾参与这项“由人工用沙土填平”的工作。
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老汉昌参加三水体校足球训练班,开始上午念书、下午踢球的生活,光着的脚,总要被球场的小石子硌得生疼。正因此,他对这片“家门口的绿茵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铺上草皮——的每次变化,感受尤深。
今年5月,十五运会群众比赛足球(七人制男子组)决赛在三水区举行。云秀山体育场作为赛事场馆之一,进一步完成信息化配置与便民设施的升级。7月,第十九届佛山“西甲”在云秀山体育场开幕,老汉昌以首届“西甲”球员的身份亮相现场。佛山“西甲”热度与全运赛事叠加,带来显著的规模效应。
老汉昌 林清石 摄“现在云秀山体育场附近的旧城区热闹起来了,很多外地人来看球,在这边逛逛、消费。我身边好几个广州和其他城市的朋友,都说最近要过来看球、踢球。”老汉昌说。
目前,三水全区建成159块足球场,人均足球场地达1.8块/万人,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年近七旬的老汉昌每周仍踢上一两场球,常与来自周边城市的球队和球员交流、切磋球技。
《羊城晚报》2025年7月31日A4版报道
文|记者 黄松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