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夏时报微博
华夏时报记者 李未来 北京报道
储能“反内卷”正声势浩大地展开,但与锂电炽热的厮杀不同,另一个技术流派却显得理性而从容,那就是全钒液流储能。
与锂电储能相比,液流储能相对更安全,循环寿命更长,但由于商业化起步较晚,还缺乏充分竞争,其成本远高于锂电。全钒液流储能发展现状如何?它和锂电的合理搭配会有什么威力?
7月22日,《华夏时报》记者对主营全钒液流储能业务的星辰新能联合创始人陈培毅进行独家专访,揭开全钒液流技术的神秘面纱。以下为采访全文:
《华夏时报》:在众多储能电池技术流派中,全钒液流相对小众,它有什么特点?与锂电池相比有什么不同?
陈培毅:全钒液流电池比较安全,因为它没有相变反应,全部都是液态,不存在锂电池负极中的锂枝晶。它的溶剂包括水、硫酸、硫酸氧钒,都是不易燃烧的。
液流电池适合做长时储能,这是相比锂电池的又一大优势。锂电池能存储多少电,取决于电芯里有多少锂离子,锂离子既负责容量,也负责功率。长时储能需要延长充电、放电时长,但这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时间太长会在电池内部产生聚集较大热量,无法及时向外排出,因为锂电是封闭系统而不是开放的。另外,长时间充放电会导致长锂电池的衰减加快。而全钒液流内部是液态物质循环流动,不会出现热量太高的情况,也不会加速电池的衰减。
但全钒液流储能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当下成本较高。以隔膜为例,锂电池隔膜现在一平米只需要1.9元,液流电池每平米则需要800元—900元。
《华夏时报》:据了解,星辰新能业务布局贯穿石煤钒矿、电解液、电堆、BMS、储能系统等全产业链,为什么这样布局?
陈培毅:星辰新能是全行业最早做纵向一体化布局的企业,其实逻辑很简单,就是因为这个行业的产业链不够完整。以上游钒矿山的开采冶炼为例,在钒液流系统里,电解液的成本占比很高,这和锂电是不一样的。锂电电解液在整个锂电的系统成本里占比较低,而全钒液流电池占比大概超过50%,所以我们认为这是降本的重点。
但对星辰新能来说也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重点做好核心环节。有几个关键的环节,我认为是一定要自己做的:首先是电堆,电堆所有的设计仿真都要亲自把控;其次是电解液,因为电解液既决定了降本,也决定了能量密度和电堆转化效率的提升。至于煤钒矿,我们通过战略性参股,实现优质钒矿的布局。BMS在我们这个行业还属于早期,在这方面布局的厂家比较少,我们也希望更多的企业参与进来。关于系统,我们本身就是系统集成商。
作为一个储能系统集成厂商,星辰新能的重要工作之一是提出问题和方向,指导核心供应商按照我们的方向和标准去做研发。
《华夏时报》:混合储能通过技术互补提升综合效益,正成为新趋势,请您谈谈星辰新能在这方面的思考和布局。
陈培毅:总体就储能而言,无非就是物理储能和电化学储能这两个路线。物理储能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等,电化学储能包括锂电、液流等方向。物理储能对地理环境往往有较高的要求,电化学储能却没有这些限制,而且系统响应速度很快,可以瞬间提高功率,这是物理储能所不具备的特点。
星辰新能现在力推的就是混合储能,混合储能通过技术互补可以提升综合效率,锂电的充放电反应很快,但锂电不太支持深度充放电,液流则不存在这个问题。我们做的混合储能项目有很好的示范效应,锂电做短时间的波动调节,液流做峰谷的平抑,在此情况下锂电的寿命会延长,初始成本也得到较好的控制,所以今后这种混合储能项目将会越来越多。
同时液流电池也在快速发展,但它依然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比如现在它的效率不够高,成本也不够低,需要降本增效。
《华夏时报》:你怎么看固态电池的发展前景?
陈培毅:固态电池的实现难度是比较大的,因为它全靠界面发生反应,这就需要高度贴合的界面,可能要在高压等一些条件下才能实现,这在日常状态下是很难的。其次是在它的反应过程中,一旦界面被破坏,整个电池就瞬间衰减。如果固态电池开始应用,它会首先应用在动力电池而非储能上。
真正意义上的固态电池短时间内不会应用于储能。现在的主流还是锂电,锂电还在继续发展,它的性能和安全性还在提升。
《华夏时报》:现在许多行业都开启了“反内卷”行动,储能是重点领域,你怎么看储能行业的“内卷”现状和未来出路?
陈培毅:我一直觉得“内卷”是一个中性词,“内卷”可以促进技术进步、行业发展。我们现在“反内卷”反的是“无效内卷”,举例来说,两个人抢一碗饭,要么是你的,要么是我的。但如果有一个人提出要再做一碗饭,那就有了增量,就不是“无效内卷”了。
“无效内卷”下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可能会不择手段,在安全性、使用寿命等方面打折扣。136号文把新能源电力和储能都推向市场。如果新能源电站有需要,就会配储,这时厂家的储能产品就要经历市场的考验,如果企业为了低价中标,降低了产品安全性、使用寿命等,那么客户是不会买单的。从储能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来看,更高的品质意味着更低的度电成本,这就是储能产品的经济账。
另外从招投标机制上来看,未来应当改变“价低者得”的方向,规则将会更完善,比如在众多投标者中选择平均价,这是更合理的。
《华夏时报》:AI对智慧能源生态的构建将会起到什么作用?
陈培毅:过去,在发电端和用电端之间有一个强大的中间方,是电网公司。它可以大致地预测到卖电和买电各方的数量、需求等信息。但随着新能源快速崛起,基于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发电和用电的信息变得越来越不好把握和预测。
今年5月31日之后,所有的新增绿电全部纳入市场化交易,以后电网公司更多扮演“收过路费”的角色。这就像金融市场,从间接融资走向直接融资。发电端各自的节点电价不同,所收取的“过路费”也不同,可能需要配备储能,但依然面临出售时间节点的问题,此时涉及到功率预测和负荷预测,需要预测在哪个时点的交易价格是最合适的。
这需要AI参与进来,AI一方面做负荷预测,一方面做功率预测。以汽车充电桩为例,先要收集数据,包括充电高峰和低谷、当地发电功率情况等等,然后结合这些信息预测分时电价。让用电端和发电端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价格交易。
对于风电、光伏企业来说,以前只是发电,现在还需要储存电,然后是管理电和交易电,这些都需要预测。
从储存电到管理电,再到交易电,星辰新能正在构建这种模式,从硬件到软件全覆盖。其实就是帮助客户解决新能源发电的盈利问题。尤其在管理电和交易电的层面,更加需要AI的加持。
责任编辑:张蓓 主编:张豫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