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进提质 未来可期
——兰州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新华社照片市民在小游园散步
绿植扮靓城市
七月的金城大地,发展热潮涌动,项目建设稳步推进、营商环境优化激发市场活力、多元文旅点燃夏日激情、城市生态名片持续擦亮……今年以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兰州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强省会行动为牵引,全面落实1139工作部署和“狠抓落实年”工作要求,全市经济稳进提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市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033.6亿元,同比增长5.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6.3亿元,增长6%;第二产业增加值684.3亿元,增长7%;第三产业增加值1322.9亿元,增长4.9%。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营商环境优化提升
招商引资是推动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引擎”。今年以来,全市上下以强省会行动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1139工作部署,纵深推进“引大引强引头部”和项目“双进”行动,全市招商引资及区域合作工作呈现稳中有进的态势。
稳中有进的态势,在具体数据中得到充分体现。兰州市投资促进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新引进招商引资合同项目380个,签约总额1611.69亿元。其中,引进10亿元以上项目50个,签约总额1104.83亿元;“四个500强”企业和上市公司投资项目43个,签约总额377.26亿元。引资规模和引大引强引头部成效位居全省第一。随着一批批具有“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效应的大企业好项目的成功引进推进,将为强省会行动注入强劲动能,同时也为新时代美丽兰州建设奠定坚实产业基础。
亮眼的成绩背后,是系统完善的招商策略与机制支撑。为了将区位优势充分转化为招商优势,兰州市以重塑招商引资体制机制为“先手棋”,构建全市“一盘棋”工作格局。市级领导率先垂范,主动“走出去”叩门招商、“请进来”共商合作,深入一线破解项目落地难题;10个区域驻点招商中心扎根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经济高地,开展精准靶向招商;产业链招商专班聚焦重点产业,精准研判企业投资意向,定制个性化招商方案。全市各部门、区县协同作战,形成“领导带头、部门联动、区县落实”的强大合力,为招商引资工作高效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深入实施强省会行动的关键之年,兰州招商引资工作有着明确的前行路径。兰州市投资促进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1139工作部署为总抓手,聚焦构建“3+2”现代产业体系、“6+X”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和“7+N”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持续开展“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和项目“双进”大会战,加快引进一批“大好高”产业项目,奋力开创全市招商引资工作新局面。
项目招得来、落得下、发展好,离不开好的营商环境,好的营商环境就是最大生产力。
“我们公司情况特殊,涉及多栋房屋给购房人办理产权转移,且几栋房屋存在在建工程抵押、面积变更等复杂情形。在‘兰登店小二’的帮助下,登记业务顺利办结,效率太高了。”近日,某企业办事人员张先生在市不动产登记事务中心服务大厅办理单位产权登记业务后高兴地告诉记者。
为着力解决不同企业在办理不动产登记中面临的产权构成复杂、历史遗留问题多样、时间要求紧迫等问题,市不动产登记事务中心今年2月底创新推出“一企一策”服务举措,从供地到发证提供全业务链条一对一辅导、帮办代办,解决企业抵押和办证难题。
特色服务暖心护航,“一企一策”破解难题,这不仅是工作方法的创新,更是服务理念的深刻转变,这为我市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做了一个生动注脚。
优化营商环境是提振社会信心、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后劲的重要抓手。我市锚定“全省第一、全国一流”目标,系统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攻坚突破、提质增效、全面提升“三年行动”,全面优化政务、市场、法治、创新、要素、人文“六个一流”营商环境,全力打造“我比别人办得好、我比别人办得快”的兰州营商环境品牌。如今,服务质效大提升,全市7.07万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深化“企业开办便利化”改革,实现企业开办1个环节,25分钟领章,“零费用”、全流程“即时办结”。建立全省首个10分钟“兰税捷办”服务圈和85个便民办税服务站,178项纳税业务“最多跑一次”,网上申报率达99.5%,稳居全省第一。
科技强市再提速 新质生产力澎湃成长
建设科技强市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今年以来,兰州市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紧扣高质量发展主线,推动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新质生产力加快孕育,助力全市经济社会稳步向前。
上半年,兰州市科学技术局紧紧围绕1139工作部署,先后出台《创新兰州2025年暨科技成果转化突破年行动方案》《关于推进“161”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创新兰州建设的工作举措》,高质量完成《兰州市“十五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全市科技大会高规格召开,20个“黄河百里科创大走廊”创新平台集中授牌,现场签约科技项目186个,并举办创新成果展,绘制了科技强市的新蓝图。
兰白两区建设稳步提速,中国生物西北生物医药产业园医美产业化基地、崖州湾国家实验室西北创新基地、甘肃省种业实验室等重大科创项目持续推进。智汇科技创新园等20个平台已投入运行,9个平台启动建设,122家企业和机构入驻,科创平台矩阵初步形成。
市科技局牵头深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征集储备市级科技项目514项,实施“揭榜挂帅”项目,推动百合脱毒良种生产和兰州牛肉拉面全产业链科技赋能。全市组织申报省级科技项目4318项,争取项目资金3.06亿元,带动“两重两新”项目投资近20亿元。全市签约引进科技项目50个,签约金额145亿元。
创新驱动助推产业升级。百合脱毒苗的规模化推广使产量提升30%,兰州百合产业走向国际市场。低空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无人机培训和应用拓展到物流配送、农业植保、应急救援等领域,成为兰州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增长点。
兰州市常态化开展“跑院进所”对接135家科研单位,征集科技成果1226项,推动建成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形成从“成果”到“产业化”的全链条服务。高新区依托“兰州大学·西部药谷”等创新平台,集聚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产业的创新力量。
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计划成效明显。上半年,兰州市组织申报高新技术企业268家、省级创新型企业48家,选派36名科技专员深入企业服务。兰石中科等企业在纳米材料、磷酸铁锂等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加快了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下半年,兰州市将聚焦创新平台能级提升,推动兰白创新驱动基金4500万元到位,力争建成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10个以上,入驻企业达200家。与此同时,持续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50家以上、省级创新型企业180家以上,推动一批重大项目在兰洽会签约;整合资源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百千万”行动,加快离子液氢压缩机、碳-14核电池等产业化进程,为建设创新兰州、科技强市注入澎湃动能,向着全年目标奋楫前行。
商业业态愈加丰富 多元消费激发城市活力
去年12月,全国首个以汉文化、陇原文化、丝路文化为主题的沉浸式演艺街区——“风起大汉”在兰州中心正式拉开帷幕,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记者走进该街区,只见古街古巷,青石板路蜿蜒曲折,街边酒肆、茶馆、布庄林立,幌子随风飘动。身边时不时有专业演员们身着华丽汉服,演绎着高适、张骞等历史人物,一举一动、一颦一笑皆有古韵。现场的核心区还演出了十多个沉浸式演绎剧目,通过金戈铁马、敦煌飞天等元素,再现了大汉辉煌历史与西北文化,受到了游客热捧。除了生动的历史文化体验,街区丰富多元的业态也让“风起大汉”充满生机。美食区汇聚了各地特色佳肴,文创产品区以汉文化、陇原文化为灵感的手工艺品、纪念品琳琅满目。还有不少市民游客也穿上汉服游走其间,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种传统与活力的交融,正是兰州商贸业态迭代升级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兰州着眼商业载体创新与消费场景重构,推动传统商贸焕发新生机:一方面,以万象城、万达茂、兰州中心等商业综合体打造吃喝玩乐购游一站式消费新体验,打造互动式、体验式、娱乐式的消费新场景。另一方面,着眼商业街区发展,推动中天健、兰州老街等商业街区,向邻里中心、社区商业中心转型发展,更紧密地融入居民日常生活。同时,抢抓政策机遇,结合发展实际,积极引进中国(内地)首店、西北首店、全省首店在兰集聚,鼓励引导商业场所运营单位创新商业模式和经营业态,积极招引国内外具有影响力、代表性的知名品牌和原创品牌开设首店,增强我市区域消费辐射带动力和影响力。
在此基础上,还积极推进电子商务与传统商贸融合发展,加强电商进商圈、进市场、进企业。同时,引领经营主体向数字化、网络化转型发展,鼓励企业与头部电商平台、国内知名MCN(多频道网络)加强合作,引育直播带货、社交电商、短视频电商、新零售等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现在,国芳百货、正大优鲜、亚欧商厦等商超依托自建小程序和京东到家等第三方电商平台,推行线上下单+线下自提/同城配送模式,拓展互联网+新零售商业模式。
如今在我市,首店纷至沓来,新品牌、新产品的首次亮相,吸引了大量消费者的关注;新模式、新服务的纷纷涌现,激发多领域的创新,为市场提供“传统产业+新消费”的发展样本;文旅商联动融合,不断打造出消费新场域,推动产业跨界融合,释放消费新潜力,兰州市商业领域迎来了新的活力与竞争力。
来自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至6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6.8亿元,增长2.3%。
生态建设多点开花 环境保护成果丰硕
今年上半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紧扣强省会行动和1139工作部署,以筑牢国家西部、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为目标,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齐头并进,成效显著。
“今年种了5.6万株树,陡坡用无人机撒种,效率比人工快3倍!”榆中县小康营乡副乡长金凤萍难掩欣喜。不远处的徐家峡村,村民门前牡丹盛放,紫叶矮樱与青砖黛瓦相映,菜园里带着晨露的新鲜蔬菜正被采摘,一幅“屋在绿中、人在画中”的田园图景跃然眼前。这场“绿色蝶变”,源自兰州“村村万树·绿美乡村”行动的深耕。
黄土坡上种耐旱红柳固土,城郊路边栽景观树添彩。在“村村万树·绿美乡村”行动中,我市完成10个乡村振兴示范带中心村规划设计,上半年栽植苗木134万株,着力建设生态宜居绿美乡村。
为推进绿美兰州建设,上半年我市全面推进省市单位包片支持两山绿化:“省门第一道”完成新造林3289亩、退化林分修复6848亩、改善灌溉面积6938亩,栽植苗木34.86万株;中通道红线外完成整地挖穴47.2万个,栽植乔木5557株、灌木35万株。园林兰州建设同步发力,新增城市绿地60.2公顷,更新栽植国槐等乔木4320株,高杆月季等彩叶树和花灌木1.18万株,小灌木32.8万株,地被花卉7万平方米,提升了天水路、酒泉路等城区主次干道景观,推动城区园林绿化提质增效。同时,活化利用城市边角地、小微绿地见缝插绿,建成游园45座(含口袋公园8座、乡村游园37座),并加快十大森林公园建设,完成相关规划编制与造林绿化1300亩,石佛沟国家级森林公园还完成5处景观景点及5处固定停车场建设。全民义务植树也广泛开展,组织活动50场次,1.4万人次参与,获捐6.83万元,折算完成义务植树112.3万株。
兰州黄河风情线上,晨练老人伴着流水声打太极,孩童在柳荫下追逐,这幅“人水和谐”画卷的背后,是水质治理的坚实成效。
今年以来,我市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为重点,持续抓好水源地保护、入河排污口整治监管,统筹推进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综合治理,累计完成入河排污口整治3014个,整治率达99.7%;加快红古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环境整治工程,常态化落实水源地环保要求,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加强对保护区内流动风险源和周边风险企业的监管;联合住建、水务等部门定期排查黑臭水体,强化工业园区及重点排污单位水处理设施监管,协同做好黄河水质每日巡查、动态监测与安全监管,上半年,我市黄河干支流国控断面优良率100%,饮用水源地达标率100%,确保了一河净水送下游。
如今,蓝天白云已成兰州常态。
上半年,我市聚焦保蓝天,坚持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末端治理协同推进,统筹抓好产业、燃煤、交通、面源、生态、能力治理“六大任务”,紧盯细颗粒物(PM_2.5)、可吸入颗粒物(PM_10)等关键指标,健全污染天气日巡查、周通报、旬调度的指挥机制,印发大气污染防治“巩固提升年”行动方案,严格落实“以日保周、以周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要求。
通过扁平化管理、一体化运行、网格化监管、精准化施策,我市将大气污染治理顶层谋划与落地落实紧密衔接,充分发挥6个国控监测点、13个省控监测点及市级555个微型监测网络作用,实现6项大气污染物浓度时空动态分析。严格落实“街道管片、社区管段”网格化管理,健全“网格+N”多维协同治理机制,构建起基层网格全覆盖、巡查全天候、调度数字化、应用多元化的大气污染防治管控体系。截至7月13日,全市优良天数达158天,同比增加11天,优良率81.4%,同比上升6.0个百分点,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40,同比改善6.8%。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吕胜军 记者 马艳玲 薛晓霞 华静 何怡璇 郑丽君
责任编辑:任彩玲
上一篇:安哥拉多地发生骚乱致22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