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工人日报
下班回家停车需要“抢位”、停车场抬杆即收费、老旧小区车位少……随着《重庆市停车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7月起正式施行,这些困扰重庆市民的问题逐步得到破解。
据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重庆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641万辆,其中中心城区232万辆。高峰时段车位需求大、局部区域停车难等问题尤为突出。
重庆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此次停车管理立法,可依法有效解决停车场规划、建设、管理、运营和停车服务等各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
“管”与“停”实现统一化
“你好,消防车通道不能停车,请尽快驶离。”前不久,在北碚区歇马街道针对辖区乱停乱放开展的执法现场,该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的工作人员劝离违停车主。
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乱停现象会出现在人行道、路面、消防通道等地段,之前人行道违停由城管负责管理,路面违停由派出所或交巡警管,划消防标志的路面违停归消防管。由于各部门分头执法,有时对一些违停现象,他们往往“看得见”,却“管不了”,只能采取劝离方式。
记者注意到,统一管理执法主体是《条例》最大的变化之一。其中明确规定:“7月1日起,所有道路违法停车将由公安机关一家依法处理。”既解决了过去因多头管理导致的执法标准不一问题,也将杜绝部分车主“选择性违法停车”导致的乱停乱放现象。
此外,《条例》也提到,公安、城市管理部门的执法辅助人员经培训合格后,可以辅助开展机动车违法停车部分执法工作,城市管理部门和公安机关应当共享信息,开展执法联动,共同构建协同高效的执法体系。
不仅在停车管理方面理清了权责,《条例》也对市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免费停车时长”作出了积极回应。“实行政府定价、指导价管理的停车场,停车少于15分钟应免费,其中住宅区免费停放不少于30分钟。”新规定让临时接送、短时办事的车主们松了一口气。
小微停车场带来大幸福
一年前,江北区观音桥街道宁祥路环境脏乱、交通拥堵。如今,这里变成了一座生态小微停车场,为辖区新增了90个车位。家住附近的李女士感慨道:“以前孩子来看我,停车要绕几圈,现在家门口就有了停车场。”
类似的变化也发生在石马河街道南石家园小区。该小区原本仅有170个车位,车辆乱停现象严重。通过整合废弃绿化带和边角地,小区新增116个车位,废弃绿地变身休闲庭院,停车秩序焕然一新。
昔日的荒破边地变成小而美的停车场,这样的变化让更多的市民群众感叹:“停车问题解决了,幸福感直线上升!”
据了解,利用部分城市零星用地、闲置用地、桥下空间等地块建设小微停车场,成为重庆近年来扩大停车资源供给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在此次施行的《条例》中,该举措也被重点提及。《条例》提出,“在停车供需矛盾突出的地区,可以依法利用已供未建用地、政府储备用地、零星用地、桥下空间等设置临时停车场。”
“自从小区附近新建了小微停车场,每天回家不再堵心。”九龙坡区二郎街道五台山社区九杨新村居民陈群力回忆,所住的老旧小区没有停车位,以前下班后经常为停车花上半个多小时。
“停车事虽小,却关乎大民生。随着《条例》实施,全市将有更多小微停车场投入使用。”重庆市城市管理局道桥管理处处长曹阳介绍,目前全市共计新建1200余个小微停车场,新增小微停车泊位10万余个。
“错时共享”让车位更充足
晚上9点,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居民胡先航驾车驶入万象城商圈车库。车库里车位充足,他用1分钟停好车,然后步行几分钟就能到家。
胡先航告诉记者,1年前,这种情形根本不敢想。“小区的车位基本靠抢,稍晚一点就只能去附近街道绕圈找位置,违停还会被贴罚单。现在有了错时共享停车模式,再也不用抢车位。”他感慨道。
万象城商圈物业工作人员介绍,该车库拥有4200多个车位,但夜间空置车位达到3000多个。于是,他们以每月200元的优惠价格向周边居民开放夜间车位,利用“错时共享”停车服务让夜间闲置车位利用率提高近30%。
记者了解到,激活闲置资源,推出“错时共享”停车服务是重庆破解停车难的创新之举。在此次《条例》施行之前,已经在中心城区部分老旧小区、学校、医院和商圈等区域进行试点并取得成效。截至2024年底,全市新增错时共享停车泊位4.6万余个。
“以前绕小区转圈找车位是常态,现在终于不用‘碰运气’了!”重庆高新区白市驿镇居民洪女士说,过去当地居民常因占道停车引发矛盾。如今,镇政府将85个专用车位在18时至次日8时向居民开放,月费仅为普通车位的1/3,困扰大家多年的“停车难”迎刃而解。
重庆市停车管理事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条例》中鼓励专用停车场向社会开放,实行错时共享停车,预示着该举措将由试点走向全面推广,全市的停车位将更加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