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如何赋能高校精准思政
创始人
2025-07-31 08:32:08
0

  □高超锋 黄馨仪 黄浜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在人工智能时代,高校需通过技术革新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提高思政教育的精准性。为此,高校应密切关注人工智能技术的前沿发展动态,及时掌握最新技术进展和典型应用案例,重点从以下三个维度系统构建“人工智能+”赋能高校精准思政的创新路径。

  构建人机协同的思政队伍新生态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教育,首要任务是从顶层设计层面明确人工智能如何融入思政教育,从制度设计、师资力量、平台建设等方面作出统筹安排。

  基于信息化视角,重构思政教育教学体系,为学生搭建智能化学习平台,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依托,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精准思政教学建设。与此同时,精准思政的落地实施离不开一支兼具政治素养与技术能力的复合型队伍。高校可通过创新跨学科团队建设,组建“辅导员+AI工程师+心理学家”协同工作组的方式,来打造精准思政教育的师资力量。辅导员主导思政价值引导与个性化育人,如学生思想动态跟踪、生涯规划;AI工程师负责开发数据工具,如学业预警聚类分析、情感计算模型等,实现挂科风险预测、心理危机信号识别;心理学家提供认知行为疗法框架,优化AI干预策略,如VR心理赋能场景设计等。

  打造数据驱动的精准运行新机制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依托人工智能构建多维度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通过知识图谱、行为追踪等技术实现个性化画像,动态优化教学策略,推动思政教育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精准化转型。

  高校可通过全域数据采集构建精准思政底层架构,整合学生行为数据(如图书馆借阅记录)、网络行为数据(如在线课程参与度)及教学数据(如考试成绩、课堂互动评分),从而形成精准思政的多模态数据库。其次,基于大数据的动态建模分析,构建学生年度行为与群体画像,例如,通过语义分析识别学生对时政热点的关注焦点,或通过情感计算捕捉学生对思政课程的情感反馈。最后,通过搭建可视化界面,实现结果分析展示,以图表形式动态展示学生群体特征、行为趋势及教育效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实施技术向善的思政育人新策略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将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深度融入思政教育全过程,构建人机协同、精准滴灌的育人模式。

  对于教育对象,高校推进精准思政需要充分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在“数据+算法”的技术赋能下,系统采集并整合大学生全维度行为数据,通过智能分析与精准画像,实现学生群体的科学分类与分层,从而实现精准动态教育。对于教育内容,高校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教育内容进行精准化定制,构建差异化育人体系,重视教育供需的精准对接。例如,针对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需综合其兴趣爱好、成长轨迹等多源数据,开展精准诊断,创新设计“问题导向+思政赋能”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有效激发其学习动力。对于教育方式,高校可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创造潜能,借用新技术和新手段,开发多样化的教学平台与互动模式,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抽象的理论学习内容转化为可感知的具象化学习内容,从而提升思政教育内容的趣味性和亲和力。对于反馈评价,高校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构建起全方位的学生成长监测与指导体系。为辅导员配备智能助手,实现学生群体画像的实时更新与精准把握,运用预测性分析算法为学生量身定制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个性化的发展建议和提升路径。并且,将全过程采集的行为数据转化为规范化的学分成绩单,使其成为评奖评优、就业推荐等关键环节的客观评价依据。最终实现对学生学习进展、价值认同及行为转变的全方位动态监测与精准评估。

  作者简介:高超锋,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讲师;黄馨仪,广东省轻工业技师学院讲师;黄浜桐,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讲师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最新或2023(历届)计生述职...  最新或2023(历届),县人口计生局党组、行政一班人在县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市主管部门的有力...
商丘工学院附属兴华学校骨干教师...   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近日,商丘工学院附属兴华学校组织骨干教师赴浙江大学开展暑期...
计生协会领导述职述廉报告最新或...  大家好,我在社区主要负责计生工作,本人在社区两委会的正确领导下和关心下,在社区居同事、社区民小组长...
我市大中小学生暑假生活多姿多彩   7月31日,大学生志愿者走进夏邑县火店乡第一中学,开展文明实践活动。     本报融媒体记者 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