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广江
“小马拉大车”——这一形象比喻,背后对应着基层权小责大、人少事多的治理困局。2024年以来,各地按照中央部署,分批次建立乡镇(街道)履行职责事项清单,把基层不该承担或接不住、管不好的履职事项和工作任务减下来,把过繁过重的评比考核减下来,把基层迫切需要的履职事项和人财物等资源放下去,更好地为“车”减负、为“马”赋能。(7月30日“半月谈”微信公众号)
基层治理应如一台精密机器,零件各司其职才能运转顺畅。近年来推行的乡镇(街道)清单制改革,正是给这台机器安装了一本清晰的“操作手册”——明确哪些螺丝该拧紧,哪些齿轮该上油,哪些零件根本不属于这台机器。从江西德安收回133项“接不住的任务”,到内蒙古满都宝力格镇将护边员管理纳入主业,这场改革用实践印证了一个朴素道理:“管用”才是硬道理,制度创新的真正价值在于解决问题。
清单之效,首先在于它斩断了“甩锅”链条,重塑了权责边界。长久以来,模糊的“属地管理”令基层深陷“无限责任”泥潭。某镇为满足上级硬性配备的食安办人员要求绞尽脑汁仍被重扣考评分,正是权责错配的典型缩影。清单制以“基本履职”“配合履职”“上级收回”三类事项的清晰划分,终结了“随意摊派”的乱象,让基层从疲于应付的窘迫中解脱出来回归主业。
清单的生命力,贵在动态增减而非一纸定局。治理需求日新月异,心理健康服务、新业态权益保障、网络舆情应对等新课题层出不穷。倘若这些新任务只能笼统塞进“其他”事项的篮子,或者清单文本本身含糊其辞,改革的实效必然大打折扣。要让清单真正“管用”,就必须嵌入一套科学灵活的“基层参与+上级审定”动态调适机制。唯有让权责归属紧跟时代脉搏与现实痛点,基层才能在层出不穷的“新考题”面前从容应对。
更深层的“管用”,则在于为清单注入坚实保障,使其成为赋能基层的支点。徒法不足以自行。倘若上级部门购置的设备因缺乏专业人才而闲置,人口密集、矛盾复杂的区域编制依旧捉襟见肘,清单的美好蓝图便沦为空中楼阁。资源下沉的关键不在“总量”,而在精准匹配与有效激活。福建莆田搭建数字平台,将沉淀的上级数据转化为基层可用的近500个应用场景,就是“精准赋能”的样本。
说到底,清单能否焕发持久生命力,关键在于穿透行政层级,成为上下共同遵循的行动准则。这要求承接上收事项的上级部门主动厘清职责、优化流程,杜绝“责任空转”,更需为基层绘制权责明晰的“路线图”,让“谁负责、何时办、如何做”一目了然。
基层干部若能自信道出这份清单是“自己编出来、自己说得清、自己用得上”,同时见证五花八门的摊派与空牌虚牌真正消失,将精力转向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这便实现了清单制改革的预期效果,即从“权责适配”的清晰界定起步,最终迈向基层治理效能的深层跃升。
总之,清单的核心价值,在于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唯有在动态调适中保持锐度,在资源保障中夯实厚度,在流程贯通中提升效能,方能真正成就这场为基层“车减负、马赋能”的治理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