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韩明丽
有了朋友圈,小红书,微博等等社交媒体之后,人们进行社会比较场景增多了,引发的嫉妒情绪也更多了。咨询室里会有专门因为嫉妒情绪而来访的朋友。
比如小M ,她自述,有天看着手机屏幕里大学室友的马尔代夫日落照,再看看自己刚鼓捣完成的宝宝辅食,突然被一阵委屈感击中——“同样是30岁,凭什么她能躺在沙滩上喝香槟,我却围着奶粉和尿布转?”
这种感觉太熟悉了。或许是刷到同事晒出新买的车,或许是听说老同学跳槽后薪资翻倍,那股“凭什么”的火气会混合着失落涌上来。
有数据说,普通人每天会被嫉妒击中7次,其中超六成的“肇事者”是社交媒体。
但你有没有想过,这阵突如其来的酸楚,可不仅仅是来添堵的。
嫉妒不是洪水,是地图上的小红点
其实嫉妒更像个咋咋呼呼的信使,举着喇叭在你耳边喊:“喂,你在意的东西在这里!”
它和身体的疼痛很像——手指被烫到会缩手,是因为皮肤在提醒“别碰危险”;嫉妒冒出来时,也在指着某个方向说“你看,那里有你想要的”。
只是这“想要”里,藏着真假两种需求。
真需求是从心里长出来的。比如看到朋友带娃去露营,你眼红的可能不是帐篷多贵,而是“我也想多陪陪孩子”的真心;假需求更像跟风,就像上司买了别墅后,你突然觉得“我也该换房”,其实可能只是怕被比下去的虚荣心在作祟。
通过嫉妒看清你的价值观
某公司的广告总监小敏曾差点被嫉妒冲昏了头。下属接了个国际大项目,她盯着对方朋友圈里的纽约夜景,整晚都在想“凭什么不是我”。直到她在笔记本上写下一句话:“我想要那个机会,但我能接受每周出差四天吗?”
答案立刻蹦了出来:不行。因为她早就给自己立了铁律——“每天必须陪孩子吃晚餐”。
那一刻她突然明白,嫉妒指向的不是“我不够好”,而是“我真正在意什么”。后来她专攻本地客户,既能带团队做出好案子,又能准时回家给孩子讲睡前故事,反而活得更踏实。
你看,当嫉妒来敲门时,别急着赶走它。问问自己:“我羡慕的到底是什么?为了得到它,我愿意放弃什么?” 答案里藏着你的价值观坐标系。
让嫉妒变成“人生导航仪”
1. 列一张“我的价值清单”
拿出纸和笔,分三栏写下:
不可妥协的(比如“每天和家人吃晚饭”“不做违心的事”)
重要但能调整的(比如“今年要要考出会计证”“每月存一笔钱”)
有最好,没有也无妨的(比如“买个名牌包”“去网红店打卡”)
一位班主任的清单很戳人:“学生考上理想的学校”排在第一,“评上高级职称”在第二,“同事夸我课讲得好”只在第三。想明白这些,她再也不会因为同事得了教学奖而失眠。
2. 给羡慕的生活“算笔代价账”
看到别人创业成功时,别急着说“我也想辞职”。先问自己:
我能接受连续半年没有收入吗?
愿意把所有周末都耗在应酬上吗?
能承受失败后从头再来的压力吗?
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别人的“得到”,却没算过他们的“付出”。算清这笔账,不是为了否定别人的生活,而是为了看清自己真正能承担什么。
3. 写下“我的反比较宣言”
试着造个句子:“我选择了______,所以不羡慕______。”
比如:
“我选择每天亲手给孩子做早餐,所以不羡慕那些环球旅行的潇洒。”
“我选择留在小城陪父母,所以不羡慕大城市的高薪。”
把这句话设成手机屏保,每次嫉妒冒头时就读一遍。它会提醒你:你走的路,是自己选的;你的生活,自有它的重量。
把嫉妒变成“人生提醒器”
刷朋友圈时,顺手取关那些只晒“完美生活”的账号,多关注愿意说真话的人——比如那个创业博主,既晒融资成功,也晒凌晨三点的加班咖啡。
嫉妒同事升职时,做个“具象化的想象”:坐在他的工位上,感受每天具体的工作压力,想象因为加班和出差要放弃掉的陪伴孩子的时光。
找个“价值提醒物”:把全家福设成壁纸,办公桌摆上孩子画的画,每次看到就想起“我最在意的是什么”。
神经科学研究说,当人明确自己的价值排序后,比较带来的焦虑会下降近一半。其实成熟不是“从不羡慕别人”,而是懂得“有些风景再美,也不属于我的路线”。
下次嫉妒再来时,不妨笑着对自己说:“谢谢提醒,但这不在我的地图上哦。”
毕竟,你的人生坐标系,只能由自己来画。(韩明丽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