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广阔(广西桂林)
据7月30日《成都商报》报道,当家里的大物件儿到了“退休”的时候,你会选择“以旧换新”,还是直接扔掉旧的、购入新的?当“以旧换新”“国补优惠”不断推出,不少消费者将目光投向了旧家具。然而,许多人在付诸行动时却发现,新家具进门易,旧家具出门难,很多时候都是扔旧的比买新的还难。
当崭新的家具家电欢欢喜喜进入家门,那些被淘汰的旧物却成了令人头疼的难题。从上海林女士的八成新橱柜无人问津,到北京李先生为处理旧坐便器额外支付200元,群众种种遭遇背后折射出城市大件垃圾处理体系的明显短板。在“以旧换新”政策不断推出的背景下,如何让旧物有尊严地“退休”,已成为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的重要课题。
大件垃圾处理难,首先难在标准缺失与责任模糊。当前各小区物业收费标准不一,清运过程不透明,居民与物业之间互生嫌隙。更深层的是制度设计的缺位——大件垃圾既不属于一般生活垃圾,又与建筑垃圾有所区别,却长期被简单归类处理。这种“三不管”地带的存在,导致居民要么支付高昂的清运成本,要么选择偷偷丢弃。
破解这一难题,需要构建全链条的责任体系。首先应明确“谁生产谁负责、谁销售谁回收”的原则,将大件垃圾处理成本内化到商品价格中。商家在销售时就应告知消费者回收方式和相关费用,如同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一样,建立家具家电回收处理基金制度。其次,社区应搭建旧物交换平台,让尚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流动起来。上海某社区开展的“旧物置换市集”就成功让30%的大件物品找到了新主人。最后,政府需制定专门的大件垃圾管理办法,统一清运服务标准,建立公开透明的收费机制,让居民“心里有底”。
大件垃圾治理更需创新思维,变废为宝。因为大件垃圾处理不仅是环境问题,更是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环节。实际上,很多旧家具稍加修复就能重新使用,直接粉碎填埋太可惜了,所以政府应鼓励建立区域性的大件垃圾分拣中心,培育专业的拆解再利用产业,让资源真正循环起来。
当我们为居民解决“最后一米”的搬运难题,当废旧物品有了合理的去处,当资源循环成为社会共识,“以旧换新”才能真正释放消费潜力,绿色生活方式才能落地生根。大件垃圾处理看似小事,却关乎千万家庭的获得感,考验着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能力。唯有政府、企业、社区、居民共同参与,才能构建起便捷高效、公平合理的大件垃圾处理体系,让现代生活少一些无奈,多一些从容。